2018年9月23日,是个周末,我和往常一样,去太原南宫旧书市场淘书。2012年之前我也是南宫旧书市场摆书摊的一员。在那里经营旧书的书友大多我都熟惯。摆摊的孟海宏看见我,把我叫住,说刚收到一本手抄本,问我要不要,只见他从一个袋子里取出一本,包裹得很严实。打开 一看,蓝布作的封面,线装,一看就知道是有些年头的旧物了。翻开一看,纸是道林纸,毛笔书写,小楷写得工整有力,很漂亮,是自己喜欢的收藏门类。问老孟卖多少钱,老孟说,二百元不搞价。老孟经营书业多年,很懂书,很能咬得住价。我也知道搞不下价来,便花二百元买上了。走的时候,我问他从哪里收的,他笑着说,从垃圾站收的。
一
回到家里,仔细研读,这本书名叫《为人表素》,又称《人素》,是署名宪廷的人给他两个儿子浩与涛编的家教读本。书前作者有两段话介绍该书编写目的与意义,类似书的序言。从中知道,宪廷给两个儿子共编写了六册家教读本,这是第一册。遗憾的是,其他五本并没有见到。《为人表素》为语录体读本,篇目有:
叹国、忧国、病国、爱国、品行、行为、公德、恩德、功德、口德、武德、笔德、立志、有恒、谨慎、勤俭、敦厚、知识、自强、改过、忍耐、知足、涵养、劝诱、实在、诚实、竞争、生死、教师、戒色、女色、鸦片、用人、恶人、责人、说人、性躁、性和、贪心、不足、父兄之教、教师不力、内乱之因、锋刃之人心、人生之当要、妇女之感言、为官的注意、为官之大病、势力凌人、势力之戒人、要爱国、岳飞之感言、财乏之国、人之注意、傲忽惰怠慢之害等,共分五十五篇,每篇有一则到十则不等,比如:
叹国篇:自欧风美雨之东渐,我国兵戈一败再败,我国疆土一割再割,要塞尽失,权利尽丧,全国命脉,危如累卵,岂不叹乎!
忧国篇:吾国自甲午甲辰两战役与外人割地赔款,国气因之颓败,国运随之沉沦。
该读本内容丰富,语言凝练,言简意赅,从内容上判断,应该是写于“九一八”东北沦陷之后,中国处在列强侵犯时期。在特殊的年代里,这位父亲忧国忧民,从他对国势衰微的感叹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人表素》还总结了作者为人处世的经验,关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体现了这位父亲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闲暇时间,我把全书整理出来,录入到电脑中,不断研读。
二
中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无论何种家庭,长辈或多或少对晚辈的学习修德、职业选择、为人处世等方面教导指点一番,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家族的家风。即所谓,言传身教即家风。
而家教形成文字,就是家训。家训大多存于族谱之中。有“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较早的家训,对后世影响巨大。作者颜之推将自己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教读本。从内容上判断,《为人表素》编写于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关头,山河破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宪廷饱含激情,奋笔疾书,编写这本书,并叮嘱两个儿子随身携带,时时诵读。《为人表素》宪廷对两个儿子的谆谆教导,体现了父亲对儿辈健康成长的美好期盼。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问,宪廷姓什么,是哪里人,干什么工作的?抄本仅仅提供了宪廷和两个儿子的名字,再没有其他线索。而寻找宪廷成为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课题。
过了一段时间,大概是2013年的时候,家里书堆如山,又有几次搬家,《为人表素》这本书竟然找不到了,经多方寻觅,还是不见书的踪迹。我特别后悔自己没有把这本书保管好。为了弥补丢书的遗憾,我便请襄汾古城镇的老乡张书强先生用八行信笺纸重新抄写一遍,张先生喜欢戏曲,蒲剧、眉户都唱得地道有味。他又多才多艺,小楷写得远近闻名。张先生写完之后,我还在太原开化寺古玩城的麒麟画馆策划举办了一次张书强《为人表素》的书法展览。为配合这次展览,对《为人表素》做了简单阐释,编辑排印了一本书,作为中国家训丛书第一种内部出版。
三
书虽然找不到,但寻访宪廷的脚步没有停止,直到2024年出现了转机。
先是,《为人表素》原本找到了。那是在2023年10月,我收藏的大量的民间文书包括山西杂字、账本、契约、日记、书信等存放展示于运城学院,供学院师生研究使用,学院依托这些资料成立了黄河流域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中心。在整理归档我收藏的民间文书的过程中,在一个纸箱子里又重新发现了宪廷编写的《为人表素》,像是跟久别的朋友意外重逢,心情特别激动。我把它单独放在展厅家族史料单元的一个展柜里,精心保存,并向来参观的人们重点介绍它的故事与意义。
再后来,寻找宪廷又出现了重大线索。2024年2月24日,我在忻州古城参加秀容书院博物馆举办的一个雅集活动。活动期间我去忻州古玩一条街闲逛,在一家售卖旧书的店里,随意翻看《忻州文史资料》(忻州商业史料卷),商业史料共分上中下三册。在中册,看到王树森先生撰写的《宁武王氏家族经商理念的结晶——<人素>》,里边详细介绍了《为人表素》的作者。作者名叫王治邦,字宪廷,山西宁武人,1896年出生,1948年去世,享年52岁,民国年间从军于傅作义军董其武部,在绥远为该军经办农垦。《为人表素》是王治邦1935年在内蒙古河套编写完成的。这时候才第一次知道《为人表素》作者的相关情况。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王治邦的情况,我当天就通过忻州文联的朋友赵亚君女士与王树森先生取得联系,加上了他的微信。王树森先生原是宁武县文联主席,一级作家,著作等身,编写过《宁武县志》,他是宁武人,也是宁武通。他说他和《为人表素》的作者是一个家族的,能知道的详细情况都在文章里。如果没有王树森先生这篇介绍《人素》的文章,我真不知道还要找多长时间,才能找到《为人表素》的作者。
四
六年寻访终有了结果,接下来就是要去宁武进行田野调查,寻访王治邦先生的故居及后人。一直没有合适的机遇前往宁武,而且对宁武也不熟悉。恰巧,2024年5月27日,宁武籍人张永红先生来访,他原来是宁武县副县长,说起宁武人王治邦编写的《为人表素》,他也特别感兴趣,并答应帮助寻找联系王氏后人,我建议利用这本书拍一个短视频,宣传介绍这本书的同时,进而宣传宁武深厚的文化。
张先生是个热心人,多年从政,人脉很广,很快就在宁武组建了拍摄团队,有写脚本的王念祖,有具体策划协调的罗佶,还有实施拍摄剪辑的小宗和提供影像素材的冯海峰。他们建立了一个群,工作效率特别高,很快就找到了王治邦先生的第三代人和第四代人,而且还找到王治邦留下的唯一的个人照片。
经过了解,王治邦先生一共四个儿子,分别是王洪、王涛、王浈、王洋,均已过世。拍摄团队找到王洋的儿子王雄峰,王雄峰的女儿王焜,跟他们进行了具体的沟通,并且雄峰就在太原。于是跟王先生约好,2024年6月11日上午和张永红、陈宝国去拜访了王雄峰先生。王雄峰系王治邦孙子辈,1963年出生,曾在工厂上班,现已内退。在太原帮女儿照看孩子,打零工。一见面,就知道他是憨厚直爽的晋北汉子。虽然文化不高,谈起家族往事,特别有深度。他父亲王洋多次给他说过他爷爷的往事。他对他爷爷及其这本书总结得特别到位,说《为人表素》就是他爷爷忧国忧民爱国爱民救国救民的作品。
趁热打铁,相约第二天,2024年6月12日,在王治邦第四代王焜的带领下,我和张永红县长、陈宝国影友一同前往宁武,我们还邀请著名摄影家梁铭先生、山西教育出版社刘继安先生一起前往,与当地拍摄团队会合。
到了宁武,先是拜访了王焜的奶奶,今年82岁了,精神很好,她保存着丈夫王洋写的诗集,珍藏着丈夫参与编写的《王氏家族志》,我们第一次看见家谱中记载的王治邦的详细情况。王治邦先是在宁武上学,后来考上太原学兵团,之后石家庄实习,毕业后参加行伍,进入傅作义部队。1935年为教育儿辈编写了《为人表素》。
宁武因宁武关而闻名,宁武处在晋北边塞,军事位置独特而重要,民族融合塑造了宁武的深厚文化,培养了人民的淳朴刚直性格,王治邦先生就是宁武人的代表。
五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宁武人王治邦先生为家族编写的《为人表素》就是建设良好家风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他是给儿孙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是王氏家族的传家宝,但无疑也是给全社会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弘扬宣传《为人表素》中的精神传统,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从中得到精神教益,把中国的家风家教传统代代传扬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