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风晋韵

临汾三题

  对于平阳的了解来自尧都平阳,来自平阳公主、卫子夫、平阳木版年画、霍去病、霍光,还来自它下辖的洪洞、襄汾、吉县壶口瀑布、古县的牡丹、永和的乾坤湾。
  平阳是什么意思呢?它如今叫临汾,临汾与我们生活的运城是近邻。自古都称晋南,尤其在60多年前,它与运城都称晋南专区,所以临汾是我们近邻,平阳也是我们的近邻。
  6月的晋南,地上像下了火,出行对于人们是需要有勇气的。可我难以抵抗那些早已名扬海内的名字的吸引,洪洞大槐树、广胜寺、襄汾丁村古民居。多少年前,它们就以一种具象的存在,深存于我的心。

走洪洞

  洪洞,有人说是黄帝大臣洪崖子曾在城南居住,与北边窑洞合称洪洞。有人说,洪洞即水流湍急,水波浩渺。《苏三起解》,也让洪洞名气大增。从运城出发,到洪洞,高铁只需 40分钟。我们一行四人在洪洞高铁站外的法桐树下会合,树下那位慈祥的洪洞大妈告诉我们,坐公交车就能到酒店。我们坐在法桐的树影下,悠哉游哉地等待公交车出站。洪洞,看上去和我们的家乡差不多,我们,只是开启了一场家门口的漫步。
  车向前行,空荡的车厢舒适而自由,车厢外高大茂盛的杨树与运城别无二致,城边那条平静宽阔的河,当然是汾河了。波光粼粼,水波不兴。
  出发前,临汾采风微信群中,作家张行健发来了欢迎消息。在酒店中我想当然地将那位接待的先生当作他,热情地喊了声张老师。但那位先生说,他是元福明,张行健比他还帅呢。我后来得知元先生是临汾市文联主席,张行健先生是临汾市作协主席。温文尔雅的张先生随后出现。
  第一站去的兴唐寺,不是寺却是乡镇所在地。我没有看到兴唐寺,看到的却是中镇庙。正在修缮中的中镇庙,烈日几乎将大门外的土地晒得起了烟。它作为洪洞之行的开篇,注定有新鲜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触摸。
  果然,中镇庙原来是祭祀五镇之一中镇霍山的。自古至今有四十位皇帝派特使来祭祀过。实话说,中镇庙内没有古树,没有绿阴,近旁有施工地还吹来尘土,但砌于墙上的各形断碑,远自汉唐,近至民国,都在顽强地陈述一种历史,人们历代祭祀霍山,心中早已认同万物同体、天人合一。
  中镇庙东矗立一座高大纤细的建筑,与平常意义的塔绝不相同,我后来知道那是赵氏宗祠内的通天塔,又是敬天畏地的见证。
  风景在身后,从中镇庙出来,眼前环绕的青山让我豁然醒悟,原来这中镇庙是居于群山怀抱的,与青海塔尔寺极似。如莲花瓣的群山包围着一座寺庙,这寺庙便是受群山拱手与礼拜的,这一方生民也是受维护和屏障的。
  根据安排,我们又走近霍山,去亲近它的青翠和水灵。观光电瓶车带领我们迅速远离暑热,当山口的凉风吹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感慨,有山,真好。而与山相连的必定是水。金生水,山石生水,这地球上高出地面的存在,早就把水储藏于它的草木与深谷中。果然,传说曾经救过大唐兵士命的鼓泉水慢悠悠从山根流出,正是那句诗写的:风从山顶飘来,水自石根流出。
  鼓泉水不仅在唐代有药用价值,据说多年中一直有人以鼓泉水疗疾。似乎又在验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中镇山泉是洪洞的一个水品牌,每天有水车将泉水运到城市的角角落落,人们便平地饮泉,坐而享受这一方山水之福了。
  从文字结构上看,这霍字像雨水笼罩着人和大地,湿润丰饶,后来这里有了生民,有了文化,有了信仰和敬畏。霍山,如今修了栈道,攀登是便利轻松的。山腰处是青皮椴树林,据说,青皮椴是树中贵族,若是土层不够肥沃、湿度与温度不合适,它是决不会出现的。一大片青皮椴树巍然于山体之上,这霍山便也贵气了起来。
  山顶还有红桦林,红色的桦树皮可以写字。有人在歌唱白桦林,洪洞有了红桦林,晋南也有属于自己的、农耕文明的浪漫。谁能没有自己的家山和情调呢?
  我记起一句话,天地人三才。一方天地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天地山水亦养一方草木。洪洞人近年接触的不少,文化圈里有几位大咖,他们可能也像霍山上的青皮椴一样,是得了一方山水的恩养的。

在赵城

  知道赵城缘于《赵城金藏》。这次近距离了解了赵城,原来它位于洪洞之北,原是一独立县,现在已与洪洞合并,成为县辖赵城镇。赵城与赵姓关系密切,这里有赵氏宗祠,天下赵姓出赵城,可能与河北赵县也有瓜葛,其源流颇盛亦颇广。一粒人文的种子,繁衍至太行内外、大河南北。
  《赵城金藏》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其中有唐三藏法师玄奘从印度取回来的经卷,也有历朝历代佛教法师的精研心要。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无所不存,原有六千余卷。我多年从事文史报道,在运城境内的解州天宁寺和绛县太阴寺,都发现过寺中刻录《赵城金藏》的记载。金代潞州民女崔法珍断臂发愿募刻佛教经典,当时晋南富庶,她先来到晋南募捐,河东先民捐款捐物,是金藏得成的重要物资供应地。
  据记载,雕造经版之地,解州天宁寺(静林寺)是一处,绛县太阴寺又是一处。但金代雕刻的佛教经藏最后收藏于赵城县的广胜寺却是不争的事实。抗日战争时,为了保护它,我军官兵穿越封锁线,付出了大量心血使金藏得以躲过日寇而得以保全。现在它还是国图的镇馆之宝。据说,如今,赵城广胜寺、解州天宁寺、绛县太阴寺也都有一部。
  因为金藏,我对赵城、对广胜寺情有独钟,惦记了多年。此次成行,惊艳的同时,又感到振奋。琉璃宝塔飞虹塔精雕细琢确实气象不俗,风光无两。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师徒扫塔是在这里拍摄的,自然是历史故事的续写,但金碧辉煌的琉璃宝塔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这得多么大的心力、财力、人力、物力,技艺多么精湛的琉璃工匠才能烧造出这样严丝合缝的构件,佛像、莲花、斗拱!
  塔上有靠近地面的四层,其中人物、莲花、斗拱形制精巧妥当,上边虽然不再有更多的装饰,但仅琉璃塔体已经足够壮观。同去的一行作家举目瞻仰,动作惊人的整齐划一。大约美好的事物,对于观者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举头但见鸟雀绕塔翔集,鸣叫声声。它们难道是在绕塔,还诵着佛号?这种飞翔环绕起自何时?鸟儿传了多少代?万物共生,万物同体,生生不息,绵延不止,我想飞虹塔畔的鸟儿,可能也有它们的追求和信仰。
  塔后边的大殿中佛像恢宏,我记忆深刻的是释迦牟尼像座上的千佛像,小小的,密密排布,没有相当的专注是难以完成这样的制作的。
  惊异于广胜寺保存之完好,听导游讲,各个时段,当地老百姓齐心保护,那些心怀不轨与恶意最终被正气所震慑。
  广胜寺殿宇中还有五十三佛、十二圆觉菩萨像,佛教文化的传播在这里可见厚重。我对殿宇里的铁制罗汉像印象颇深,原因是他们虽然肤色不同,相貌却是同样清秀,像洪洞的山水与人一样,温文尔雅、低调内敛。
  广胜寺的辉光耀眼,它近旁的水神庙有丰富的壁画,壁画讲述的故事,烟火味十足,情节曲折,我却未能记住。除了对霍山泉水在赵城与洪洞的分配有督导作用,大约这里也有百姓靠天吃饭时对于天雨的渴求与心怀敬意的。
  广胜寺还有下寺,有戏台酬神娱人,人类需要天地产出奉养肉身,亦需故事戏剧喂养精神。

遇见丁村

  襄汾者,襄陵与汾城之合称。襄陵者,晋襄公陵墓所在地。襄汾的知名度当然与丁村古民居有关,印象中,多年前,它就声名远播。
  丁村之名先在它的明清民居,一色儿的明清四合院,齐整美丽传递着富足。后来,在附近又出土了巨大的象牙、犀牛角化石。这些化石后来就占了一座院子进行了陈列,真实的象牙和犀牛角,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的渺小。
  丁村民居是一个村落的形制,规模巨大,是晋中一些大院的数倍。与运城李家大院相比,丁村的大院是正方形的,不像李家大院是长方形的聚财院。长方形的大院狭长而幽深,走进去有神秘和幽静之感,而方形大院敞亮开阔,院内的石榴树花红如火,别有一番生趣。从地理位置上讲,运城万荣李家大院所在地是峨嵋岭高地,空气干燥,视野开阔,狭长幽深并不妨碍居住的舒适度。而襄汾丁村大院地处汾河河谷,地势平坦,大院也开阔一些,与山水天地的风物融为一体,更加和谐一致。想起涑水河畔的运城临猗坡下一带民居,也是方正开阔的,与丁村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句话曾说: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是自然的产物。
  丁村民居中的木雕、砖雕十分精美,麒麟、荷花、鱼、石榴……生活中的吉祥美景,在影壁、木雕与砖雕上多有呈现。那些雕刻饱满丰润,充盈着富足平和与喜悦。前一段时间,董宇辉在广胜寺推荐时,曾与导游杨杰分享那隔扇门上的木雕,他们颇有意味地说,想想几百年前的一个傍晚,雕刻工匠坐在门旁刚完工的雕刻前,心中有说不出的惬意。好在,所有的真心付出都不会被辜负!我想,像丁村的宅屋、草木、砖雕,几百年过去了,还召唤着远方的人们前来瞻仰、品味、回想,这也是丁村先祖付出的意义所在了。
  丁村所在的地方三面临水,被绕了一个弯的汾河水包围,一边临着陆地。对于逐水而居的生灵,从古到今,这里都是安居的优选之地。水源给了人们肥沃的土地和产出,勤劳让这里人丁茂盛、生生不息。这里是丁字巷,还有普遍的二进院,更有绣楼、池泊和牌坊。这里的卫生间不叫卫生间,而叫方便场,与洪洞的解手场又有不同,显示着襄汾人的个性与对历史的尊重。
  丁村有个巨大的民俗博物馆,土布、家具、石雕、农具,几乎应有尽有。在这个巨大的博物馆中,密集的文化符号和文明载体让人目不暇接,也让走马观花的匆忙与无奈更加真切。
  走过了深深的街巷,看过了“拐弯抹角”,摸过了方正的隔扇门,看过了古朴的老照片。想想,这也就是过去年代的农耕生活了,安详静谧、温和从容。
  记得那个土布店名叫狗妮土布店,晋南民俗,孩子的名字叫得越贱,显示越亲越宠。狗是晋南乡村最常见的动物,却也是看家护院最忠实的宠物,在孩子的小名里带上狗,把所有长辈的爱宠都安放在了其中。
  几乎所有的集体采风都像走马观花,尤其在丁村,好东西太多了,时间与脚步、眼睛和耳朵都显得有些不够用。饭时还不能错过,于是,丁村特色民俗饭,又以一种全新的形象挤入了游人的体验。八盘八碗,清爽,尤其是蒸碗,一点也不油腻,汤水和菜品里,都是柴火、水、调料和慧心在漫长的熬炖中,造就的悠长滋味。想想,这也就是幸福了。丁村的农耕生活给予现代人幸福感,因为我们许多人,都曾经在农耕时代,享受过那个时代的烟火之亲、菜蔬之美。

张建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07期

  • 第2024-06-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