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山西水利

古贤水利枢纽:黄河之脊 泽被千秋

  • 古贤水利枢纽效果图。

  • 古贤水利枢纽位置示意。

  •   7月9日,又一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战略位置突出,水沙调控和水资源调蓄能力强大,防洪减淤及生态效益显著,将为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新添一个重量级“砝码”。今日本报带大家一起走近这座关乎黄河中下游长久安澜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编者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地上,黄河蜿蜒奔流,滋养了千年的中华文明。然而,这条母亲河“脾性复杂”、水沙关系不协调,洪水之患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为了破解黄河水患这一千古难题,一个宏伟的工程构想从晋陕大峡谷发源。70年来,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接续努力,让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选址于黄河中游北干流河段,下距小浪底水库约450千米。工程坝址扼守着黄河的咽喉要道,控制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5%,控制黄河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工程,也是黄河保护治理中的战略性工程。这项承载着黄河流域亿万人民期望的重大工程的诞生,标志着黄河综合治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是完善黄河水沙调控的核心工程。设计中的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将有效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能够有力确保河床不抬高、冲刷降低中游潼关河段河床,大幅度降低洪水风险,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这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的保障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将赋予黄河中下游跨年调控径流能力,实现“蓄丰补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生态水量,确保河道不断流,为黄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将为晋陕两省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改善晋陕两省6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条件。电站具有较好的调峰性能,可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工程建设期可带动超过30万人口就业,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这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绿色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两个“生命的摇篮”,生物多样性将得以繁盛,生态系统将更加稳定。同时,通过置换灌区用水,能够让汾河、北洛河等支流生态状况日渐好转,逐步实现地下水压采平衡。
      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田慧莹

    工程概况

      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历次重要规划确定的干流七大控制性骨干工程之一,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水网的重要结点工程,是关乎黄河中下游长久安澜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工程位于黄河中游北干流河段,下距小浪底水库约450千米。工程坝址控制黄河流域总面积的65%,控制黄河73%的水量、60%的沙量和80%的粗泥沙量。工程的功能定位和开发任务是以防洪减淤、水资源调蓄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综合利用,并为下游补水和增加河道外用水创造条件。

    工程特点
    水库运行方式复杂

      工程既要满足防洪减淤、水资源调蓄、供水、灌溉、发电等开发任务要求,又要兼顾坝下生态流量及小北干流湿地补水的需求。

    地质条件复杂

      工程地基粉砂岩、长石砂岩和黏土岩等软硬岩交互分布,同时还存在多层顺层剪切带和泥化夹层。

    混凝土浇筑强度大

      工程大坝混凝土总方量超1800万立方米,月最大浇筑强度60万立方米,年最大浇筑强度超过650万立方米。

    料源距离远

      混凝土骨料场距离坝址65千米,传统运输方式成本高、保证率低。

    工程效益
    确保河床不抬高、保障防洪安全

      工程具有库容大、距离小浪底近的独特优势,与小浪底工程联合运用,可以增强调水调沙后续动力,提高下游河道输沙效率,实现“1﹢1>2”效果,确保下游河床长期不抬高;可冲刷降低中游潼关河段河床,实现渭河下游溯源冲刷,保障西安和关中平原防洪安全。

    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障河道不断流

      工程通过集中从库区取水替代沿河分散提水,使山西大部分供水区和陕西泾东渭北供水区成为自流供水,延安供水区抽水扬程降低110米以上,可大幅度提升两省水资源保障水平。同时,工程具有较大兴利库容,可实现跨年调节径流过程,提升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河道不断流。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工程通过联合调度,为黄河中下游提供安全可靠的生态水量,实现生态流量过程达标,提升黄河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通过置换灌区用水,改善汾河、北洛河等支流生态状况,逐步实现地下水压采平衡。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福祉

      工程建成后,将有力提高供水区粮食生产能力。电站具有较好的调峰性能,可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工程投资规模巨大,建设期可带动超过30万人口就业,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12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