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火炉,烧红铁块,抡起锤子,千锤百炼……这是吉九凤日复一日的打铁动作;陈旧的木结构铁匠铺,褪色的青瓦,外表斑驳的铁黑色操作台,布满各种工具的操作间,长年累月火烧后的铁炉……吉九凤的打铁铺无不透露出一种岁月的痕迹。他制作的九凤厨刀,不仅坚固耐用,更是名扬晋豫,甚至走进了北京。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是坚持,是专注;吉九凤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传承,更是信仰。
与铁砧相伴六十载
在历史长河中,铁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铁器制作这个行当因此长盛不衰。
阳城县西冶村解放后百废待兴,生产生活所用农具和生活用品无人打造,生产生活困难重重。1947年,爷爷吉有万通过多方打听得知,沁水县张马有一铁艺名师手艺好,便与儿子吉瑞奇商量让长孙吉九英去沁水学艺。几经周折,吉九英终于师从黄本乡。黄本乡是河南济源一带有名的铁匠,因避战乱来到沁水张马开炉授徒,其名下成名者甚多。
吉九英学成回乡后,其父吉瑞奇卖掉一牛一骡购买材料,1949年开炉,成为当时西冶村唯一的铁匠。之后吉九英的二弟吉春贵跟随,从此兄弟二人一起撑起了西冶铁匠铺,所打造的农具大到犁、铡刀、锹、锄、镢、手锄、镰刀,木匠用的斧、锛,石匠用的龙圪铜、钻尖、大锤、手锤,小到百姓生活用的厨刀、铲、勺、剪刀、羊毛剪等,应有尽有。从此,西冶铁艺名声大振。
吉九凤14岁起跟随大哥吉九英走进铁匠铺,砸炭块,拉风箱,兄弟俩大锤小锤,叮当作响,听着通红的铁器入水时淬火的嗞嗞声,感受着鬼斧神工的神奇变换。打铁是个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苦力活,且不说成天与煤烟炭火打交道,鼻子眉毛上会粘满烟尘,红炉生火之时,热气逼人,拉一阵风箱,抡一番铁锤,则会汗如雨注,更何况那几十斤重的大锤轮番起落,需要多大的力量与气度。
如今虽年过古稀,吉九凤却依旧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对于他来说,打铁不仅是曾经养家糊口的生计,也是刻在心里的承载。红通通的火炉,飞洒洒的铁花,叮当的锤声,76岁依然挥锤自如,这便是吉九凤与铁砧相伴60载的真实写照。
九凤厨刀名扬晋豫
说起吉九凤制作的九凤厨刀,不仅坚固耐用,更是名扬晋豫。
原铁在进炉煅烧前,需要按要求进行切割,他仍使用古老的工具,风箱则被电风机代替了。曾经的打铁很有节奏感,拉风箱看似简单,却需要眼力,火候的大小靠的是风箱。那炉中的火苗,随着风箱的节拍不停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一呼一吸,呼应成曲。要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再将烧红的铁器移到大铁墩上(方言称‘砧子’),一般由徒弟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师傅用小锤打!那炉中升腾的火龙已然不是火,而是师傅一生打铁的激情。
打铁技术除了锤打成型之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工序,那就是淬火!据说铁匠师傅的手艺好坏,关键取决于淬火的时间把握,要是淬火早了,等于废了加热的工夫,假如淬火晚了,铁的弹性和韧性达不到预期的要求。每次淬火之前的锻打,铁器表面都会被敲出一层类似碎皮的东西,这个就是将铁中的杂质给敲打出来了,敲打的次数多了,铁就变成了钢。一把菜刀从无到有,历经千锤百炼,遭受高温冷凝,这是铁器的重生,也凝聚着铁匠的心血。“久炼成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上世纪60至80年代是西冶铁匠的最鼎盛时期,产品远销河南、晋南绛县、稷山、翼城、垣曲、沁水、万荣以及阳城各乡镇,“想买好农具,到西冶去,找春贵和九凤,坚固又耐用”。吉九凤的哥哥临终前立下遗训:“凡我徒孙永记师祖恩德,不可违背祖训,服务至上,童叟无欺,客户要求是标准,客户需要是方向,凡我徒孙遇到困难要悉心指导。”众弟子中,现在只有76岁的吉九凤坚持守艺传承,并且所打造的九凤厨刀走进了北京。
在传承中奉献创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冶有多家打铁铺,看着师傅们拉风箱、抡大锤,老师傅点小锤,想起来真的只能回味。然而随着机械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铁匠这个曾经令人尊重的职业却已经几乎销声匿迹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学铁匠抡锤打铁的年轻人更是几乎没有,需要开工的时候,吉九凤会提前约个原来的徒弟一起开干。
吉九凤学艺重师风师德,讲信誉,注重产品质量,每打造一件物品要求美观、锋利、耐用,遵祖训“夹灰圪锊管换终身保修”,深受用户好评,逐渐产品销往外地,名望渐高,生意兴隆,收入颇丰,在当时形成一句顺口溜“铁匠动动手、养活十来口”,跟随学艺者达80多人。
炉火映红天,锤声震四方,一把西冶九凤刀静静地矗立在灶火炊烟的升腾中,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散发着独特而温馨的烟火气息,讲述着万家故事。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无数家国情感凝结在岁月的变迁中,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西冶铁器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在发展中做出了奉献。
祈求幸福安康是所有西冶人的向往,为了祈福及其他活动,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社火活动,其中《五行转妆》是西冶社火活动中极为隆重的形式,妆台上的主要构件形状奇特,全是铁质材料做成,验证了西冶铁器的辉煌,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用于大型庙会、庆典和祭祀等活动。2018年,在外工作人员吉军红、吉振云等人积极倡导,村里人全力支持,历尽艰辛,决定让沉寂45年的“五行转妆”再现昔日的风采,于是吉九凤承担起了“五行转妆”铁构件的恢复制作和改进工作。他使这项传统艺术不断更新改进并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中,通过传统艺术去宣传新时代社会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五行转妆”已成为西冶的一张文化名片。
虽然随着时代步伐的快速前进,“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很难听到了,然而吉九凤仍在坚守着这门老手艺,清脆的敲打声传遍山间,成为了当地一种非常动听的音乐。
张引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