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正值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以发展“循环农业”而著称的长治市屯留区王庄村,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视觉冲击力:14米宽的农业园区柏油路两旁,18座水肥一体化蔬菜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大型沼气综合处理站的几个巨大的发酵罐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与众多配套设施相互映衬,让人产生一种进入工业园区的错觉;园区尽头,一个占地60亩的现代化智能大棚建设正酣,工人手里的电焊钳不时闪烁着耀眼的火花……
近年来,王庄村坚持把循环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以绣花功夫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产业生态化奠定乡村振兴“绿色底蕴”,以生态产业化打造乡村振兴“绿色银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环境整治擦亮生态底色
王庄村党支部书记董建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到村委大院工作之前,总要先到村里绕上一圈,看看村中的卫生情况。
董建民的这个习惯形成于全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后。
为有效提高村民生产生活便利度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近年来,王庄村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四个整治重点区域开展了彻底整治,全村硬化路面5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800余盏,种植花草植被3000余平方米,从解决环境脏乱差做起,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污水治理,王庄村的整治范围不断扩大,从环境整治扩展到乡村综合治理,王庄村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提档升级。
“这里曾经是村民随意倾倒垃圾的地方,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蓄水池。”董建民指着一块凹陷下去的方形地块,向记者讲述着村里的发展变迁。从尘土飞扬的垃圾场变身涵养水源的蓄水池,这只是王庄村近年来系统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村里不仅环境好了,还扩建装修了学校、幼儿园,设立了图书馆、便民服务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今年49岁的杨菊萍自1993年就嫁到王庄,她既是村庄的发展蜕变的见证者,又是村庄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杨菊萍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她家里做客。推开一扇两米多高的漆红色大门,眼前是一个宽阔敞亮的院落,与门正对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新式小洋楼。进入院中,东南角架起的葡萄藤架绿意盎然,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显得生机勃勃。
让杨菊萍高兴的是,今年村里还建起集资楼。她和家人商量,赶忙又为在外工作的儿子购置了一套。“村里的环境变美了,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孩子们就往回跑。”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杨菊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底色亮起来。王庄村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循环农业提升幸福成色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董建民看来,只有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才可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近年来王庄村牢牢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王庄村发展循环农业的起点从2018年8月的一场分析研判会开始。这是一场事关王庄村转型发展的重要会议。会上,董建民和村干部一起对全镇生活垃圾总量和类型进行了认真分析研判,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路。
说了做,定了干!会后不久,一座2000立方米的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在王庄村拔地而起。沼气站采用“分散式收集、集中化处理、综合化利用”模式,对全镇20个村、10个大型养殖场及散养户畜禽粪便、庄稼秸秆、厕所污水、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日处理能力达200立方米,年产沼气约45万立方米,不仅实现了353户村民清洁能源炊事用气,还试运行了30户村民的冬季取暖用气。
2020年,在前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王庄村又以村办企业长治市鑫合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规划建设4万立方米的沼气综合处理站。目前,沼气站规模达到1.7万立方米。
杨菊萍告诉记者:“现在供气管道已经全部通到了村民家中,村里给每家免费安装一台燃气壁挂炉,烧水做饭使用的全是这个清洁能源,冬天取暖也不用烧煤,干净多了。”在王庄村,和杨菊萍一样,用沼气新能源取暖的村民已达到200户。
聚焦“生态农业+”,调优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董建民说:“我们探索实现沼气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不仅是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深度治理,更是在打造与有机循环农业深化融合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2022年,王庄村村集体流转村民1500亩耕地,建起王庄村鑫合润循环农业园区,并以沼气为基础,构建起“上联养殖、下联种植、中联清洁能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走进农业园区,14米宽的园区大道两侧,一座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沼气综合处理站的三个圆顶发酵罐、两个固态分离池、一间现代化的设备厂房合理分布在园区东南角。输送沼渣沼液的管道被铺设至高标准建成的18座水肥一体化蔬菜温室大棚,近10种农作物在施用优质有机肥料后产量高、质量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记者看到在园区西南,一座大型智能日光温室暖棚正在紧张施工中,一根根碗口粗的崭新钢筋均匀渐次向西排去。
“这个大棚东西622米、南北30米,建好后恐怕将是全国最大的大棚。”董建民站在路边,看向远方,“未来这里将全部采取智能化操作,发展成为集农业观光旅游、绿色果蔬采摘、科技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为集体经济再添活力。”
新兴业态增添融合亮色
做足“生态+”文章,聚焦研学、休闲、田园主题,串珠成链形成半小时近郊乡村旅游圈,形成浓厚的人气、商气,实现农村面貌欣欣向荣、农民收入步步攀高,如今的王庄村,正实现着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的华丽转身。
占地近8亩的文化项目——“农苑”民俗文化园,包含传统农艺展示园、非物质文化陈列馆、民俗文化园、农家院落民俗4个区域。“农苑”秉承返璞归真、追本溯源和传承农耕文明、展示生活变迁的理念,将农耕文化、时代变化、农副产品与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国史教育、文化娱乐结合起来。
今年“五一”,民俗文化园再次迎来众多游客,还有很多研学团队加入其中。通过将研学与乡村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有机结合,王庄村还配套推出一批农事生产、节气物候、自然课堂、健康养生等科普教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不仅如此,王庄村还致力于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地产地销、就地加工,发展乡味食堂、风味小吃、特色食品,培育精品农家菜,热情当好“店小二”。“目前,农苑接待能力达到100余人,村里还有8家便民超市,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接待中心,先后带动40多名村民就业。”董建民说。
2023年,王庄村集体资产总额近50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
王庄村的跨越式发展受到了屯留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郑丹表示,随着王庄农业园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该村依托循环农业生产有机农产品的规模和能力将不断提升,这同时也对该村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在这里,我真诚向国内具有实力的大型涉农企业发出邀请,希望与我们共同携手,把王庄村的有机农业产业做大做强。”郑丹说。
本报记者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