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走进屯留看振兴

赵建文:传承民俗文化 留住一段乡愁

  • 赵建文向记者展示收藏的墨斗

  •   推开大门,一排排青砖、青瓦的房子映入眼帘。在这个占地7.71亩的大院子里,可以看到传统农艺馆、非物质文化展览馆、民俗文化馆、农家院落民宿……跟着主人的脚步,记者仿佛穿越在上世纪时期华北地区的农村院落里。
      这里是位于长治市屯留区上村镇王庄村的“农苑”民俗文化园,由文化园主人赵建文从2018年开始经过三年多时间,投资719万元修建而成。民俗文化园共54间房,还原了同时期“土、木、砖、瓦、石”的建筑特点,所有构件都由匠人遵循传统工艺手工打造而成,一个家,一个风格;一个家,一个时代……形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地区农村院落的整体风格。
      赵建文,今年77岁,是长治市纺织厂的退休职工。说起建设“农苑”民俗文化园的初衷,赵建文坦言,最初想法来源儿时记忆,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孩子也都搬入楼房,村里只剩下欠缺修缮的老房子。想到儿时的记忆都在老房子里,就想着做些什么来改变,找回儿时对家乡温馨的归属感,所以才有了建“农苑”民俗文化园的最初方案。
      改造阶段,赵建文光老砖老瓦就收集了60余万块,他和专业工人与村里的老匠人一次次的沟通,最终留下了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夯土墙体和木质构造椽梁,那些以前的老物件变成了乡愁艺术品。园区因地制宜挖掘长治本土文化和文物资源,汲取融合当地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的文化元素,设置了经典怀旧馆、怀旧生活馆、红色记忆馆、乡村记忆馆、明清民俗馆等展馆,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展品以物见史,以物证史,成为展示乡土文化的载体,丰富了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
      “欢迎回家,这里是你记忆中的家吗?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收音机、挂钟、冰箱、洗衣机……”拉满了“80后”满满的回忆,仿佛走到了童年的家中。赵建文都一一按着当时所有的生活习惯布置得井井有条。
      赵建文的民俗生活馆,不仅保留了老房子里那些留有记忆的老物件,还让游客有了更多的乡愁,让经过岁月磨砺的木质老家具越显弥足珍贵。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特点和风貌,也生动体现出我国经济飞跃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农苑”民俗文化园不仅是民宿,还是一座小型的民俗博物馆。园区设4个院落,可同时容纳16人住宿。房体建筑将老房子的魂和精气神保留,屋里的很多装饰摆设都是老物件,古旧的条凳、老榆木的箱子、百年的柜子、木架悬挂纱幔,缥缈而古朴,透出如置身乡间的野趣,可以让游客找回儿时对家乡温馨的记忆。
      传统制造工艺展示厅内有白酒古法酿造展示厅、卤水豆腐工艺展示厅、煎饼手工技艺展示厅等,主要展示一些罕见甚至失传的古法制造工艺。赵建文是当地手工老酒坊的第四代传人,园区内保留至今的手工酒坊可以让游客在感受手工酿酒魅力的同时,品尝到地道的农家陈酿。
      “我觉得乡村民宿的灵魂一定是落在乡村文化和体验上的,因此我和村里合作,想将原汁原味的乡村体验融入民宿服务中。”赵建文说,如今,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不再停留于自然风光,单一的住宿体验已不能满足游客日渐多元化的需求,为增加乡村深度体验消费,游客的停留时间至关重要。好的民宿可以把旅游短平快的消费转变成黏性消费,创新乡村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
      为了一个梦想,打造了一个院落,留住了一段记忆。赵建文的一个个展馆展示了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传承和延续,让更多的游客留住乡愁。

      本报记者史晶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19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2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