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作为田间的一种害虫,一度让农民头疼不已。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且脂肪含量低,让它逐渐走上餐桌。这个昔日令农民谈之色变的害虫,一跃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蚂蚱养殖成本低、繁殖率高、周期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村能人通过创新养殖模式,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其中,蚂蚱养殖以其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成为许多农民朋友的首选项目。屯留区麟绛街道堰漕村的刘海斌先行先试,抓住了这一商机,并果断地投身其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蚂蚱的品质和产量,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为自己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蚂蚱养殖后,刘海斌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决定养蚂蚱以后,就开始学技术,去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方,到人家的蚂蚱养殖基地去,学习蚂蚱的孵化、饲养及管理技术。”学到技术的刘海斌,先在自家地里进行试验,每亩地建3个50平方米的大棚,剩余的土地种植玉米草。
蚂蚱喜欢温暖、潮湿、光照充足的环境,因此刘海斌选择了地势高、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地方建设养殖基地。同时,考虑到蚂蚱的飞行能力,养殖场地远离了居民区和主要道路,以防蚂蚱逃逸。在防护方面,刘海斌介绍,必需设置专门的安全网,然后在大棚外围好护栏,双层保护加强基地管理,既能防止蚂蚱飞出,还能防止喜鹊等动物啄食蚂蚱,不会造成蝗害。他每天密切关注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精心照料每一只蚂蚱,遇到困难,就及时请教专家和养殖大户,根据气候特点、蚂蚱生长习性等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刘海斌的蚂蚱养殖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养殖初期,他也遇到了技术难题和市场波动等挑战。但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他逐渐掌握了蚂蚱养殖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方法,成功克服了各种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蚂蚱养殖取得了初步成功,他也成了当地有名的蚂蚱养殖专家和技术能手。
2019年,刘海斌成立长治市亨兴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亨兴凯”商标,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形成集蚂蚱养殖、食料、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吸纳该村及周边乡镇的十余家农户加入公司。
收获后的蚂蚱可以进行多种加工方式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根据当地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刘海斌采取了烘干、油炸等加工方式。这些加工方式不仅提升了蚂蚱的附加值,还拓宽了销售渠道。特别是在互联网电商的推动下,刘海斌还开设了网店,成功将自家养殖的蚂蚱推向了全国市场。蚂蚱养殖与网上销售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新路径。
一只只不起眼的小蚂蚱正悄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田间害虫到餐桌美食,再到网上热销的商品,小蚂蚱的华丽转身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也预示着绿色生态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刘海斌的故事只是农村养殖蚂蚱致富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蚂蚱养殖这一新兴产业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带来希望和财富。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像刘海斌这样的“新农人”正不断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农民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赵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