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山西农民报》创刊75周年。在这双喜临门的时刻,每当想起自己与这份散发着三晋泥土芬芳的报纸间44年的不解之缘,总让我浮想联翩,觉得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1977年7月,我被招到垣曲县古城公社当了一名广播员,由于从农村走来,对“三农”工作接触颇多,我亲眼见证了打坝造地学大寨、公社名称改为乡镇、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我下乡采写了火热的平田整地、致富万元户、农民办企业等新闻,其间,我除了播出自办的广播节目外,还投稿给县广播站、地区报和省级报刊。时至今日,我仍记忆犹新。我在《山西农民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1980年3月8日第二版刊登的《关庙大队办起养鹿场》,这篇稿子虽然仅有162个字,但却是我与山西农民报结缘的开始。
那些年因县广播站采用我写的新闻稿件较多,加上我已在《运城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发表了多篇稿子,所以在1985年5月我被调入县广播站当了一名编辑。这样,我的采访接触面就由原来一个乡镇扩大到全县,我采写的“三农”新闻也多了起来,《“倔老汉”包山》《管得宽》《文明村里新事多》《王茅村出现“养花热”》《农民王金才一家三代保护古迹19年》《咱们的退伍兵》《“泥腿子”王绍文泥塑惊四座》《“铁牛”嫁妆》等一批消息、特写、通讯先后被《山西农民报》采用。其中消息《林业劳模樊好智临终献出百亩林》于1991年5月16日在《山西农民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
随着县级电视宣传的兴起,1996年我转入了电视台。虽说当了县电视台台长,但仍然抽出时间给报社提供稿件。2002年8月,我被县委破格提拔到县委通讯组任组长,后改为新闻中心主任,从此由以前的业余通讯员成了专职新闻工作者。在这个岗位上,我一干就是近10年,直到正式退休。这期间,根据垣曲为山区农业县的实际情况,我仍把“三农”宣传作为日常采访重点。《垣曲千名乡土人才田野竞风流》《垣曲引导农村发“鸡”财》《垣曲“厕所革命”掀热潮》《丰村殡葬改革省钱又省地》等一大批新闻上了《山西农民报》。其中《垣曲两千农民经纪人闯市场》《垣曲炒祺小吃走出大山搏市场》《古稀老人车永森过寿办成书法展》《姜艾青:山村执教29年的残疾女教师》等报道上了《山西农民报》头版头条,有的还加了短评。
随着纸质媒体图片新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不断提高,在做好文字报道的同时,我又自费购买相机,深入田间地头拍摄新闻照片,在《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上,我所投送的“三农”图片新闻也逐渐多了起来。
这些年来,每当我翻阅《山西农民报》,都会被它接地气、有乡土味的办报风格所深深感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农村发展带头人到“三农”新闻人物,从记者调查到住村采访,山西农民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主题、注重策划,开展了多项采访活动,所报道的新闻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弹指一挥间,今年我已65岁,与山西农民报结缘整整44年了。作为咱报的一名老通讯员,如今我仍然身挎相机奔波在农村一线,因为对这一份情愫丢不下,舍不得。我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到山西日报社参加颁奖会,专门到山西农民报社“认亲”交朋友;我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到古城平遥参加山西农民报社举办的新闻培训,听了老师的辅导,受益匪浅。结束前,我作了体会发言,还被评为模范通讯员;我不会忘记,那一年,报社特约我写了一篇从事新闻的文章,以《崔松良:奔波山村宣传“三农”》为题,刊发在《山西农民报》第三版。
40多年来,我在新闻写作上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山西农民报》的指导帮助,它是我的良师益友,这份情永远不可忘却。
祝愿《山西农民报》像一棵常青树,枝茂叶绿、充满活力、永远年轻。
垣曲县新闻中心原主任 崔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