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全产业链引领让土豆变身“金蛋蛋”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10年如一日服务产业发展

  一头连接田间地头百姓餐桌,一头牵着加工销售提质增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大同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大同综合试验站),一个微小科研体系的一群科研人员,十年扎根致力于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在三晋大地上书写了实力担当和实干奋进的精彩篇章。
  10年来,大同综合试验站在白小东站长和多位专家的奋力拼搏下,开展各类研究试验30余项,引进筛选展示新品种90个,育成马铃薯新品种2个;接续在5个示范县建起11个基地,核心示范面积增加到2000亩,每年可辐射10万余亩;在18个脱贫县以政策咨询、调查研究、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指导、农资资助等形式开展科技助力;从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品种更新、技术集成等瓶颈问题,到水肥高效、智能化栽培等技术的研发,从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到延伸产业链引导多元加工等全面发力,引领全省马铃薯生产水平从2015年平均亩产595.06公斤增加到2023年的1107.5公斤,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试验站马铃薯肥水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获山西省农技承包二等奖;一种北方马铃薯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方法申请发明专利;创新研发实用新型技术6项;制定大同市地方标准2项;主编(副)著作3部,发表论文16篇。
  这是试验站成员和15名示范县技术骨干多年来奔走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示范的成就,也是他们与山西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20余位科研工作者协同创新的成果。

科技攻关助推产业升级

  阳高县长城乡地处晋蒙交界,位于采凉山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土壤疏松,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是阳高县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罗岭村种植面积将近2000亩。70岁的李明生曾是村里24年的老支部书记,也是省劳模和30年的党代表,说起大同综合试验站科技力量为村里带来的变化,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自2012年起,山西农大高寒所(国家马铃薯体系大同试验站)科研团队就开始在我们村里搞试验,他们引进的新品种晋薯16号、冀张薯8号等,我们一直种到现在;他们手把手教我们改进种植方式,从田间倒茬到间作种植,从播种施肥到中耕除草,从病虫防治到采收储藏,都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了科学改进;还帮我们引进了全套机械,帮我们寻找销售出路,亩产量从原来的2000多斤到上万斤,亩收入也从原来的1500元到现在5000元以上。”李明生感慨地说。
  “过去的老品种混杂,人工种植深浅和密度都不匀称,不及时预防还会有病虫害,为了达到抗旱保苗的效果,我们多年创新研发出适合山西的平播起垄种植模式,通过机械种植,达到苗齐壮、密度高、封垄晚、病害少、虫害提早防治,产量翻了好几倍。”多年为罗岭村科技服务的杨春介绍说。
  在大同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的助力下,李明生于2014年成立了合作社,最多时吸纳100余户村民,合作社开展了马铃薯原原种和原种的繁育,种薯和商品薯除供村民使用外,销售到内蒙古凉城县、卓资县等地。合作社还在产业扶贫项目资助下,建成可容纳20万吨的恒温贮藏窖。合作社引导村民养羊3000余只,养猪200多头,实现了“自种玉米—养猪/羊—猪羊粪还田—马铃薯和杂粮种植”的良性农牧循环模式,农产品品质一级棒,县里很多上班族都慕名前来购买村里的农产品。
  “十多年来,我们合作社在高寒所科研团队的科技加持下,每年200多亩原原种薯繁育基地,辐射全乡80%的农户和其余5个乡镇的上万户种植户,种出来的商品薯品质高、个头大、产量高、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得到农户的一致认可。”天镇县张西河乡金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朱利安说。
  10年来,大同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虽有轮换和变动,但引进国内外育成新品种,建立展示和示范基地,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的宗旨没有变。
  试验站针对我省晋北干旱地区农牧产业带马铃薯单产低的现状,重点开展旱作区马铃薯高产高效低耗绿色栽培技术攻关,旨在通过“旱地马铃薯轮作倒茬+种养结合+养分循环利用+良土良种良机良法少药”技术措施实现种养有机循环,解决水分、养分高效协同利用问题。使水分、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以上,山西主栽品种晋薯16号、青薯9号产量提高10%以上,薯块品质优良,初步构建起旱地马铃薯种养循环绿色高效模式体系。2023年试验站在罗岭村建立旱地马铃薯高产示范田300亩,示范推广“旱地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水肥高效利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综合管理集成技术,经实收测产,晋薯16号平均亩产达3948公斤左右。
  据介绍,试验站多年在全省累计推广品种90多个,推广技术15项,累计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万亩以上,辐射面积200余万亩,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20余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种养大户5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余份,开展应急性技术服务上百次,为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试验站已经成为山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先后有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华中农大、河北农大、东北农大、云南农大及黑龙江、河北、宁夏、甘肃、陕西、湖北等农科院及各地同行、部门领导、技术骨干30余次到示范基地观摩学习交流。

推动产业成经济强力引擎

  7月29日,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与朔州市新玉农牧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订仪式,双方将在科研合作、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深度合作。
  朔州市新玉农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集农业种植、良种繁育、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种植公司。短短几年,公司马铃薯和小杂粮规模各达到1万亩,种薯繁育服务周边8个乡镇,辐射面积5万余亩,种薯和商品薯还远销内蒙古、河北等地,2023年产值突破3300万元。
  “双方深度合作的信任基础,源于大同综合试验站多年为该公司持续扎实的科技加持,让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效益大幅提升,前景稳定向好。”山西农大高寒所党委书记、所长史向远说。
  “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公司建立起马铃薯组培室和实验室,在脱毒苗、原原种、原种等的繁育方面实现了突破,还引进了鲜薯、商品薯、淀粉薯等品类的十几个优良品种,病虫害减少了,产量从之前旱地均亩产3000斤提高到了4000斤以上,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快,节省了人力成本。”公司负责人陈绍说。
  离试验站最近的基地是大同市新荣区华进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基地,也是延伸加工产业链效益最可观的公司。公司采取“基地+公司+农户”,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现有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2000亩及一座5000吨恒温储藏库,引进全自动马铃薯淀粉生产线,水晶粉丝、方便酸辣粉丝生产线,并注册“精德”牌商标,成为营养、绿色、安全、放心食品。公司年加工马铃薯2.2万吨,销售利润6000余万元,实现利税27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新荣区及周边地区马铃薯产、销矛盾,对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年订单收购面积达8000亩,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大同综合试验站还通过在岚县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协助当地不断强化马铃薯科技创新能力。2018年起,试验站协助岚县新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累计2000余亩,引进、筛选、展示马铃薯新品种30余个;实施了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引领工程,在岚县康农公司建立马铃薯水肥艺机一体化绿色高效集成技术样板田100亩,集中展示示范晋薯16号、青薯9号、希森6号、冀张薯12号等8个高产优质新品种。样板田平均增产1286.1公斤,500亩示范田平均亩增产1031.5公斤,辐射推广2200亩,亩均增产543.2公斤;组织岚县200余名企业代表、技术骨干等到高寒所毛皂试验基地进行了多次田间试验观摩。
  在试验站的主导下,以李天来院士为顾问,试验站成员为骨干,聘请10余位省内外专家,组建了岚县马铃薯专家工作站,为岚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专家工作站先后与中国科协、山西省科协等单位举办了2019年、2023年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高端论坛,30余名国内外专家为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专家工作站还组织参与了产业发展圆桌论坛、专家与媒体面对面等活动,提高了岚县马铃薯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岚县马铃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品—土豆宴”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并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都与试验站持续科技引智密不可分。
  多年来,大同综合试验站科技服务还辐射到新荣区、沁源县、岚县、文水县、太谷区等马铃薯生产大县,在全省11个县(区)示范推广了种薯标准化繁育技术、旱地马铃薯单垄双行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绿色高效水肥艺机一体化栽培技术、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新材料应用技术、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3万亩,辐射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指导建造和改建扩建自动通风控制系统马铃薯贮藏库12座;针对不同生态区,科研人员研究凝练制定出适用的旱作技术和标准,指导协助“晋北特色作物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草畜田生态循环模式构建”项目,在山阴县累计建立马铃薯有机旱作核心示范田180亩,引进、筛选、展示马铃薯品种20个,平均亩增产1170公斤,先后有全国旱作节水农业交流会代表及省内外领导、同行、技术骨干等观摩交流20余次。通过应用主推抗旱品种、有机旱作相关主推技术和标准,有力支撑我省有机旱作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同创新实现重大突破

  “这么多年,我们管理的这块地亩产超过7500斤都难,周围的农户平均产量一般都在6000—7000斤。今年应用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亩产超过8900斤,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7月17日,文水县田园薯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宇刚说。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土豆革命”战略部署,试验站多年来与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一起,在文水县布局早熟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如何在节水节肥基础上保证产量,实现高产高效绿色生产,专家团队引进新品种、新装备,攻关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牛粪有机肥沃土肥田,初步形成了山西早熟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文水县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县龙头企业,为当地马铃薯生产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最早建立了“早熟马铃薯+西蓝花”一年两作新模式,带动周边地区近万亩的生产规模,“特”“优”产业品牌效应凸现。今年,大同综合试验站与省马铃薯体系在田园薯业合作社联合建立高产高效示范田100亩,辐射推广3000亩,以鲜食型品种沃土5号等为主导品种,集成应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播种、高垄双行覆膜种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无人植保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在今年早熟马铃薯整个生长周期无有效降水的大旱之年,示范田平均亩产达4487.7公斤,辐射田平均亩产4092.3公斤,证明早熟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已经成熟,将为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3年6月,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验室依托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山西蓬勃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同市新荣区华进薯业有限公司共建。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研究员,实验室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系统构建山西省马铃薯资源创新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的专业型研究平台。实验室基础研究平台与中试示范基地同步建设,既要瞄准国际前沿开展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又要抓好马铃薯生产中卡脖子的基层问题,既要注重实际需求,开展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的研发,还要将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白小东介绍说。
  据悉,实验室将马铃薯种质资源评价、优异基因挖掘利用、种薯高效繁育技术、生长调控机制研究、马铃薯遗传性状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马铃薯专用品种选育及减损技术等确定为研究任务和方向,力争突破制约马铃薯遗传改良与资源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建设起具有山西特色马铃薯资源保护、创制与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10年内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马铃薯科创中心,推动山西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持续快速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