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储粮,是用科技赋能仓储升级,加快建设绿色粮库。在江苏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8000吨粮食住进超级“收纳盒”,实现保鲜储存。
据介绍,8000吨粮食分为11层作为存放,其中,每一吨粮食是一个托盘,在屏幕上是一个方格,这11层总共有8000个方格,它有独立的编号、自己的身份档案。
无锡的常住人口是550万人上下,根据每人每天的基本口粮需求,这8000吨的存储量,就可以保障无锡常住人口两周的基本口粮供应。但这些口粮并不是一下子全部投放市场,仓储粮食的“锁鲜”和“保鲜”,精准控温是关键。
走进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低温库,第一感受是从酷暑高温转换为冷风习习,和室外温度相比,降低了至少一半。据测算,低温库的温度是18℃左右,湿度是67%到68%之间。
据介绍,对人们来说体感略低的温度,而对大米是最适宜的。在大米的储存过程中,保持在一个低温状态,能够保鲜、锁鲜,跟新的大米口感几乎相差无几。
无锡国家粮食储备库的顶部被1584块光伏板组成的1800平方米光伏矩阵所覆盖。当有阳光照射到光伏板的时候,光伏板有一定的反射作用,相当于给粮库戴了一顶“遮阳帽”,在夏季,能将舱内的空间温度降低3摄氏度到5摄氏度。除了能遮阳,光伏板还能发电,一个舱顶的光伏矩阵一天就能发电2000度。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8000吨口粮的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库看不到太多工人,整个粮仓只需要三四个人就可以轻松管理。
据介绍,粮仓内安置有四向穿梭车的轨道,可以将米送到指定存放的货位。而控制穿梭车的控制系统叫仓库管理系统、仓库控制系统。只要在鼠标上轻轻一点,就完成了它的入库、出库流程,少了人力搬运,多了数字工具。
此外,在粮库11层立体货架上,每一垛粮食都有一个专属编码。穿梭车的轨道、每个货位都有感应器。靠传感器、数字、代码,靠设备感应,通过代码上的信息识别,通过数字进行传输。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