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通则百业兴。近年来,长子县创新实践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在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之后,该县坚持问题导向,立说立改,以强化“三项”保障,构建“五种”模式,建立“四项”机制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试点改革成效,形成了以省道为骨干,县乡道为动静脉,村道为毛细血管的全域路网框架。全县286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户户街巷通硬化路,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三项”保障
筑牢试点改革基石
长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交通强县建设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资金支持,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靠前指挥、亲抓落实、专题研究、一线督导,协调推动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印发《长子县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长子县农村公路建管养用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改革任务、目标责任,细化工作举措、运行机制,夯实责任主体、考核问责等,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2024年兑现养护资金达到1700万元,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养护,有力支持了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工作。
建立“四项”机制
提升试点改革成效
长子县落实县政府主体责任,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制,确保了试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是全面落实“路长制”。建立健全了路政员、监管员、护路员的三级路长组织体系和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日常养护、巡查机制,确保了路路有人护、段段有人管、条条有人养,构建起“建养并重、外通内联、安全舒适、路域洁美、服务优质”的农村公路发展新格局,形成了“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的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长效“管护制”。严格落实“日巡查、月通报、季兑现”养护管理制度,根据县养护中心对乡镇各路段日常养护工作的考核和绩效评价,采用先养后补、以奖代补、资金整合等方式,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力度,极大地调动了监管员、护路员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规范和探索煤矿采空区塌陷路段道路修复养护管理“保证制”。长子县对涉及境内采煤的煤矿共同制定出《煤矿采空区道路损毁修复管理制度》,制定出县乡村三级道路煤矿采空损毁沉降期内修复保通保畅。从而,规范了煤矿采空区塌陷路段道路修复养护职责。
四是强化监督“考核制”。制定《长子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绩效考核办法》,由县交通运输局与城乡环卫中心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各乡镇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中日常巡查、路面清扫、培整路肩、清理排水沟等方面绩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养护补助资金。将农村公路养护与城乡环卫管理一并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人大、政协跟进视察督导,确保工作成效。
构建“五种”模式
激发试点改革活力
三年来,长子县紧紧围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和“创新养护生产模式”试点内容,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协同高效”的原则,通过与县乡村环境综合管理中心、企业合作,引导专业养护企业加大投入,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
构建道路养护与环境保洁一体运营模式。加强11个乡镇、两个办事处养护站建设,13个乡级养管站与乡镇环卫中心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
推行“一岗双责双酬”标准化养护模式。进一步明确了乡村环境卫生保洁员为路段护路员,实行“一岗双责双酬”确保道路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排除。优先吸收387名公路沿线困难群众进入县乡村道路管护队伍,实现公路养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双赢。
探索“公路三员”联合管护模式。全面落实路政员、监管员、护路员三员职责,探索建立“公路三员”联合管护机制,通过微信群等自媒体信息反馈交流手段,实现了“公路三员”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管护点多、线长、面广等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实行公路养护市场化运营模式。对道路养护工程整合捆绑,进行市场化运作,有效克服了公路养护施工“零打碎敲”,机械利用率低、损耗大等问题,有序推进了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
规范应急施工管理模式。采用以三年平均数预估当年应急资金需求,确定总额,施工各工艺单价招标、低价中标,与中标道路施工企业签订协议,使应急施工纳入规范化管理,公路应急保畅能力明显提升。
王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