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三农”决策部署,紧扣“五个一”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链条科技支撑系统,通过拓品种、攻技术、打样板、促融合、延链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产示范、技术服务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4年我省小麦在生育期气象条件偏旱且后期遇到干热风等不利天气影响,体系专家积极开展稳产保供、防灾减灾行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一个生育时期一个生育时期地管,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方案,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在全方位技术指导下,我省小麦喜获丰收,实现总产有增长,单产创新高。小麦总产49.64亿斤,比上年增加 0.22 亿斤,增长0.45%;单产626.95斤/亩,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12.19斤/亩,增长1.98%。
科技创新技术支撑
一是新品种的育成加速品种更新换代,本年度体系共育成并审定小麦新品种11个,其中品育 8175、长 9627、运旱1818通过国家审定。“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的选育及应用”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新技术的集成实现小麦节本增效,研发新技术4项,入选山西省主推技术3项,旱地小麦因水施肥探墒沟播抗旱栽培技术被遴选为国家主推技术;三是小麦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取得新进展,筛选出对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防效达90%以上的菌株2种;四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助力小麦生产现代化,形成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快速评估技术,建立农田有机碳的大尺度遥感评估方法体系,研发1个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智能识别APP;五是产业经济、品质调研提升小麦产业竞争力,对全省63个主栽小麦品种共285份材料进行品质检测,据此修订我省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品质标准,提升我省小麦品种市场竞争力。
科企联合成果落地
体系与优秀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合作,与山西海玉园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山西新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科技示范田和农业托管中重点推广国家和省主推技术“冬小麦-夏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整块测产面积 10.55 亩,亩产797.09公斤,实现科技示范田和村集体托管田均获得大面积高产;与山东种业集团(山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拟在襄汾建立科技小院;5个小麦品种实现转化,获转让费143万元,其中国审小麦新品种品育8175获成果转让费100万元,创山西小麦品种转化最高纪录。
良种良法优化高产
由体系研发集成的山西省主推技术“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在永济市董村农场,实收小麦“烟农1212”面积11.78亩,亩产690.57公斤。实收测产地块是成方连片的盐碱地,充分发挥了该技术的产量潜力,是“从专家试验田到百姓生产田”的新跨越。
国家主推技术“旱地小麦因水施肥探墒沟播抗旱栽培技术”,在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实收面积3.56亩,亩产351.09公斤,比对照田亩均增产86.88公斤,增幅32.88%。
在本年度气象条件偏旱且后期不利天气影响的情况下,示范田取得了30%以上的增产效果,充分说明该技术在蓄水体系通过示范田建设、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等加快新成果推广应用,本年度共建设核心示范基地(点)31个,举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会15场次,开展技术培训62场次,培训经营主体66个,同时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实现培训1人,带动一方增产增收,核心示范田亩均增产55公斤,亩收入增加132元,辐射区10.6万亩,累计增收约1400万元。
进村入户增技赋能
体系专家积极响应省农业农村厅“万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服务”号召,以3市27县包联区为重点,辐射周边区域积极推进服务,全年开展进村入户技术服务116次,通过山西农村广播、云上智农APP 开展专题讲座8次,累计培训农民10万人次,发放培训资料7000余份,制定田间管理技术建议23项,撰写体系工作简报80期。
应急服务稳产增产
5月中旬,临汾、运城、晋城部分麦区持续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有中重度干热风发生风险。体系专家闻令而动,联合国家小麦体系组建专家团队分赴临汾、运城、晋城等干热风发生风险概率较大区域共计15个县市,第一时间与当地农业部门对接,深入一线调研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墒情和其受干热风影响的可能性并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为科学防范干热风,保障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