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农牧研究所:科教融合推动雁门关生态农牧业高质发展

  • 科研人员田间技术指导。

  • 田间微课堂。

  • 生态农牧研究所领导班子查看验收项目实施情况。

  • 科研人员在项目基地记录试验数据。

  •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校长(院长)张强(左一)深入项目基地考察调研。

  •   1952年我省建立右玉县试验农场,1980年改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农业试验站;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原右玉农业试验站改名为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农牧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态农牧研究所);2021年12月,生态农牧研究所正式在朔州开展工作。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农牧研究所是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农牧融合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特”“优”现代化农牧业为首要目标,通过院所一体、科教融合的模式专门从事农牧高寒区作物育种、耕作栽培、草食家畜、牧草种植等相关技术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
      目前依托该所的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与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右玉综合试验站工作,带动了雁北地区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所拥有办公及实验室等场所2200平方米,试验基地800亩,并共建有科技小院和科普基地等。全所在职职工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人,包括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研究生4人。

    主要品种技术、项目成果和社会化服务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农牧研究所依托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右玉综合试验站与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右玉综合试验站为主要科研平台,在杂粮、家畜、牧草等产业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全所共实施科研项目41项,其中在研项目6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2个;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4篇;审(认)定新品种13个,其中国审品种1个;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2项;获得“芥菜型春油菜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万亩燕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和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项;获批技术规程3项,其中“雁黍12号”和“黍子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于2022年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主推品种和技术。
      生态农牧研究所通过科技活动周、集中观摩、成果展览等方式开展科普等社会服务,培养大众群体的科技兴农乐趣;通过专题讲座、“田间微课堂”等模式向农业从业者开展直观、生动的现场教学,注重趣味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让农民了解技术要点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农民操作技能和科技意识。
      2023年上半年科普基地接待观摩618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6次、培训农民216人次。通过活动带动,生态农牧研究所为科技人才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引导公众对生态农牧领域的融合发展新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

    未来规划发展方向

      一是持续加强科研创新。继续深化高寒区农牧业育种及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地方“特”“优”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和利用,推动农牧业科技的持续进步。
      二是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通过院所一体、科教融合的模式,推动科研实践资源向实践育人有效转化,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农牧人才。同时,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三是持续加强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合作社等主体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是持续加强合作与交流。积极寻求与兄弟院所及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核心影响力和竞争力。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农牧研究所作为山西农业大学建立的驻地研究所,将立足朔州,发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域优势,通过科研创新、产业服务、人才培养与交流、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深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特”“优”农作物丰产增效示范区,为推进朔州乃至周边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曹文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