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

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

构建南北互补粮草兼顾农牧循环实践模式

  •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姚继广(前排右一)深入项目基地调研。

  • 项目核心技术观摩会议。

  •   山西特别是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地处国际公认的草食畜黄金生产带,既是阻遏荒漠南扩、沙化东移南下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发展现代草牧业的重要优势区域。一方面,山西草业发展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环境制约突出、草业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产品特优性和竞争力弱等问题,仍明显制约山西省特优型现代草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密切联系我省自然条件,针对牧草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和实践饲草生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的‘三不争’原则,重点打好冬闲田、中低产田、边际土地三张牌,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了饲用小黑麦全产业链生产利用技术、旱作生态草牧业关键技术攻关、麦后复播青贮玉米技术、饲用大豆+青贮玉米套种技术、优质乡土草种子高效生产技术等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我省饲草产业‘南北互补、粮草兼顾、农牧循环’的健康发展模式。”体系首席专家、山西农大草业学院教授侯向阳说。

    晋中晋北全产业链
    开发饲用小黑麦

      冬闲田种植饲用小黑麦是省牧草体系在晋中晋北全力推广应用的一项技术措施。自2020年体系成立后,就在清徐建成饲用小黑麦品种区域试验基地,建成饲用小黑麦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筛选出晋饲草1号、冀饲3号、石大1号等3个适宜的主要品种;在清徐和太谷分别开展饲用小黑麦水肥耦合技术研究;在清徐、灵石等地开展了旱追肥机播技术、无人机叶面肥喷施技术、撒肥机撒肥技术示范和水肥耦合技术示范;开展饲用小黑麦不同机械收获方式的试验和推广。自2022年以来,晋北晋中饲用小黑麦种植面积共5.5万亩,亩产鲜草3-5吨。饲用小黑麦种植区经济效益提升12%,种植加工示范基地经济效益提升10%。冬闲田种植饲用小黑麦技术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列为主推技术,晋饲草1号被列为主推品种。
      “通过实施饲用小黑麦替代燕麦干草饲喂试验,不同奶牛群每日饲料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按照营养含量换算,每吨饲料可降低成本500元。”山阴子林奶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丰子林说。
      “自2023年起,为推动饲用小黑麦延伸产业链条,省牧草体系对该合作社500头奶牛实施替代饲喂试验,并对奶牛单产增长、平均乳脂率、平均乳蛋白率、与使用国产燕麦草对比等多项指标进行化验监测,取得了显著效益。”体系副首席专家朱慧森教授说。
      在此基础上,体系专家团队积极深入合作社和企业,全产业链条推进耕种防收加工利用技术:优选出晋饲草1号、冀饲3号、石大1号、神农1号等适宜山西种植的饲用小黑麦品种;系统开展优质高产饲用小黑麦品种筛选、精量播种技术、水肥耦合技术、收获加工技术、饲喂技术等技术体系研发和示范;推广精量播种每亩可减少种子1.2公斤,节约成本12元;水肥耦合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33.3%;机械化收获技术应用使饲用小黑麦干草收获时间缩短0.5天,干草收获损失减少3.2%;推广冬闲田饲用小黑麦种植区特别是煤矿复垦地,由于冬季植被覆盖,对土壤起到了很好的防风固土作用。

    晋北实现多种
    种植方式显著性突破

      “我们基地于2022年9月25日种植饲用冬黑麦,次年5月19日收获后种植全覆膜玉米。2023年冬黑麦亩干草产量478公斤,比之前增收300元左右;2023-2024年连续两年种植,冬黑麦亩干草产量520公斤,增收360元左右。”日前,阳高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学清介绍说。
      连续两年时间,省牧草体系科研团队联合国家牧草体系朔州试验站、大同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阳高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研发推广“饲用冬黑麦+全覆膜玉米”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效益。
      在一年两作的基础上,体系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和边际土地利用技术研发示范,在新荣区、左云两地进行中低产田和边际土地草粮轮作(旱作)技术示范推广;在浑源、阳高、天镇等地进行中低度盐碱地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种植技术研发与示范,采用土壤改良剂与生物改良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促进盐渍土降盐脱碱,改善土壤结构,且以2:2间作种植一年生豆科植物和青贮玉米的处理方式,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降低土壤电导率,显著增加青贮玉米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在浑源千佛岭乡、官儿乡建设山地饲用燕麦种植示范基地1250亩,示范经济效益可观,并筛选出甜燕二号、林纳、魁北克等8个适宜当地推广的燕麦品种。
      此外,体系还在大同蓄睿草业公司基地示范推广了500亩紫花苜蓿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节水1/4,第一茬产草量增加10%,每亩节本增效180元以上的显著效益;在顺民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青贮玉米与黄花茎叶混合裹包青贮试验,并进一步建设示范推广基地500亩,每亩增收450元以上;在阳高牧友恒泰草业公司试验玉米秸秆+多功能复合益生菌剂转化工艺,青贮样品的成功率可达到95%以上,初步得到生产企业认可和推广,每吨可实现节本增效380元;在平鲁区牧源草业有限公司进行生物降解膜旱作燕麦草+轮作倒茬+机械化收获技术示范推广5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0亩,天然降水利用率由40%提高到60%以上,生物降解地膜亩用量和亩投资减少40%,旱作增产幅度10%,每亩可增收230元。
      体系在朔城区、山阴县、阳高县、方山县建立饲用大豆与青贮玉米间作示范基地400亩,实现亩均产3.83吨,比单作青贮玉米多收入76.6元;筛选出2个适宜与青贮玉米间作的饲用大豆品种:希豆5号和汾豆牧绿10号。
      “在晋北实施多种饲草种植模式的广泛应用,不仅对我省北部畜牧业和种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是晋北地区种植模式和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朔州试验站站长石永红说。

    晋南麦后复播青贮玉米
    引领草业增效

      “2023年我们企业实施800亩麦后复播青贮玉米,2024年推广1200亩,试验宽窄行密植型和品字形多种种植方式,这种粮饲兼用的模式比之前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临猗县鹏翔农机公司负责人姚海霞说。
      “全株青贮玉米生物产量高、营养品质优良、保存效果好、饲料回报率高,居一年生饲草第一位。运城、临汾、晋城等地光热及水土条件好,耕作制度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为主,麦后复播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发展空间很大。”体系岗位专家刘建宁研究员说。
      2022年起,省牧草体系在运城、临汾开展了麦后复播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麦后复播青贮玉米深松密植高产技术”2022年、2023年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主推技术,2022年被山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山西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列为重点研发和示范推广内容;筛选出适合晋南麦后复播的“京科968”和“东单1331”等玉米品种青贮饲料亩产量达49.4吨;集成涵盖品种筛选、土壤深松、配方施肥、密植播种、节水灌溉、病虫草防治、适时收获等全套技术的“晋南麦后复播青贮玉米高效生产配套技术体系”。
      2022年和2023年我省麦后复播青贮玉米推广种植面积分别达3万亩以上,青贮饲料平均亩产量为37.5吨,地头平均收购价每吨475元,亩均比同等生产水平的籽粒玉米多收入2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对晋南饲草产业发展起到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