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盂县,入目皆风景。行走在盂县的乡间田野,可见特色产业接连成片,农家田舍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繁茂葱茏,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农民们惬意生活的身影勾勒着乡村生活的幸福画卷,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展现着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盂县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转化落地,打造彰显本土特色的和美乡村,推动全县“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科学规划
推动“千万工程”落地
今年以来,盂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找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切入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聚力推进“千万工程”项目。
该县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立足村庄地理、资源、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按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两类分类推进。重点围绕盂县东高速路口至藏山沿线的牛村镇、孙家庄镇、秀水镇、苌池镇4个镇打造城郊融合示范区,建设3个省级精品示范村、31个提档升级村,惠及40503人口,打造盂县践行“千万工程”示范推广样板。
据了解,该县精品示范村以“创建精品、巩固完善、示范引领”为宗旨,重点围绕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治理、要素流动“五个融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社会事业向乡村拓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率先建成和美乡村,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档升级村以“补齐短板、重点提升”为核心,逐步建成和美乡村。
按照规划,4年内,该县277个行政村中,15个行政村打造省级精品示范,71个行政村打造市级精品示范(包含15个省级精品示范村),206个行政村得到优化提升。自来水普及率由80.97%提高到9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3.8%提高到4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53.3%提高到90%左右。县域行政村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预计投资2亿元,其中精品示范村预计投资6000万元,提档升级村预计投资1.4亿元。
精品示范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今年以来,盂县率先建成苌池镇神泉村、孙家庄镇王炭咀村、牛村镇后元吉村3个升级精品示范村,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王炭咀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2018年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2019年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山西省省级文明村”“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近年来,该村先后建成了“一园、一带、四区”,实施管网改造,建设日光温室,打造摄影基地和土产街道,丰富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品质。已开放的休闲农业园区,累计安排村民就业100余人,人均年工资收入两万元。发展休闲农业直接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村农家乐经营火爆,核桃、杂粮、蔬菜等农产品年销售2.5万余公斤。
扎实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如今的王炭咀村不仅“颜值”耐看,而且“气质”更佳,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每年一到小长假、暑假,来村里的游客就多了。采摘、特色民宿、户外拓展乐园是游客‘打卡’的热门项目。其中很多都是回头客。”王炭咀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宏说。
近年来,神泉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该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先后开展了路灯安装、污水、自来水管网改造和村南麻河臭水坑整治等多项改造工程,村子的“颜值”越来越高。村党支部书记李建英说:“下一步神泉村计划依托被列入盂县古十景之一的‘鹿洞泉鸣’,狮子岩、摩崖石刻和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千年古槐等文物古迹,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努力将神泉村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后元吉村位于盂县县城东部7.5公里,紧临盂县东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总人口1052人。“这些年,我们以醋为媒,打造元吉老醋坊文化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牛村镇副镇长、后元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琪说。
后元吉村酿醋的历史悠久,为了挖掘、利用好醋文化,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村里成立了山西锦福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上元吉老醋”商标,将参观体验游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盘活村里的闲置用地,投资1650万元打造元吉老醋坊文化园。醋成为后元吉村产业的一张“金名片”。
2024年,后元吉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后元吉村被列为精品示范村的第一梯队,结合后元吉村实际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规划,总体目标将围绕“银发后花园、吉祥百家园”为总体目标,项目总投资5120余万元,重点项目主要是盘活集体闲置的学校房屋和盘活村民闲置资产,为银发群体提供最便利的服务。现已投入资金680余万元,完成地下管网铺设800余米,预计2025年7月前全部建设完成。
提档升级
擦亮“面子”做实“里子”
走进盂县秀水镇北关村核桃园基地时,一座漂亮的现代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沿着“丰收路”往前走,干净宽敞的村庄主干道两旁,绿树已披上黄色“盛装”,白墙青瓦的农舍鳞次栉比。正在锻炼的居民成群结队,有跳舞的、有打太极的、有打羽毛球的……这几年村党支部加强治理城中村“六乱”,对核桃园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北关”,推进绿色发展,这里已然变成附近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不小,旱厕变水厕,路越修越宽,村里还建了运动场和村民广场,把我们的房前屋后都改造得像花园一样,日子是越来越舒坦了!”说起北关村的变化,村民韩爱民打开了话匣子。
按照“千万工程”规划,近年来,北关村升级改造了村内的1300亩核桃园,种植了优质果树300多亩,建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智能玻璃大棚和120多亩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千亩核桃园“华丽变身”,成了集优质农产品供给、绿色果品采摘、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高神山现代农业生态园。实现产业兴旺、文明宜居,是北关村全体村民的美好愿景。“现在的北关村,现代庭院、蔬菜大棚、休闲广场、文化长廊一应俱全,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村庄‘颜值’大提升。产业兴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是作为村干部的我最想看到的。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现在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信心。”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明说。
盂县在推动8个乡镇31个提档升级村项目建设中,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逐步补齐短板,有序推进改造提升,重点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改善,鼓励村庄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环境美起来、兴民产业旺起来、基层治理强起来……眺望盂县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脉搏,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重塑,“千万工程”之笔已经勾勒出盂县这片沃土的诗意栖居地。未来,盂县将继续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努力绘就“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
梁贵斌/文 韩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