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市区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
正在建设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体系专家进行稻渔田样品采集。
体系专家和师生进行稻渔田样品采集。
大同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基地。
忻州原平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基地。
袋装生态鲈鱼活鱼礼品。
集中连片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鲈鱼生态养殖和尾水处理系统。
万荣县莲渔综合种养基地。
近年来,山西渔业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坚定实施“特”“优”战略,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开拓创新,深挖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紧紧围绕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鱼菜共生、稻(莲)渔综合种养、现代设施渔业等模式蓬勃发展。但是,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缓慢,先进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标准化、机械化、设施化覆盖面不足,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现状成为制约山西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针对我省渔业发展实际和产业科技需求,山西省现代农业渔产业技术体系坚持“解决我省渔业发展关键技术、提高服务产业能力和助力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明确“协调研发关键技术,高效开展试验示范,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工作思路,攻关产业发展亟须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形成产业示范,加大市场端新营销模式培育,不断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效推动池塘工程化改造,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2024年针对我省水产养殖主产区传统池塘静水精养模式放养密度大、投喂量大、环境承载力弱、相关配套基础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等实际情况,体系副首席专家朱国清带领技术团队深入考察学习河南省漏斗形池塘循环水高效养殖“168”模式后,牵头组织外聘专家连晋,岗位专家毋占勇、武栋成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高效养殖模式技术攻关组,围绕推动我省池塘养殖主产区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向高产、高效养殖方式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质增效、节水减排的总体思路开展技术研发。
技术攻关组结合永济市黄河滩涂沙壤土、盐碱水(重碳酸盐型)的资源条件,集成创新研发了一种适宜我省资源禀赋的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高效养殖模式。该模式以直径18米,深度4米的漏斗形养殖池塘为主体,采用聚乙烯土工膜全覆盖隔离盐碱泥水层,建设钢结构穹顶大棚实现一年2茬养殖,配套建设高效集排污设施、固液分离设施、曝气增氧设施、生态净化塘、气提式过水设施、高位水箱、进排水设施等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系统汲取了漏斗形池塘和穹顶大棚集排污和保温优势,创新了池塘养殖尾水固液分离、生物净化等工艺,实现了池塘循环水养殖,设计密度20—25㎏/m3,远大于池塘2㎏/m3产量,具有成鱼养殖、商品鱼暂存、苗种标粗等多种功能。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节水、节地、节能、简单、灵活、高效、安全、质优等8大优点,可集成生态集约化养殖技术、集污排污技术、水污分离技术、智能管理技术、尾水循环利用技术和鱼粪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等6项技术,可在主产区形成高效养殖模式示范,为我省池塘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样板,助力我省传统池塘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创新推动“鱼菜共生”生态养殖,助力产业融合发展
“鱼菜共生”模式将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技术有效耦合,水产养殖尾水排出后,被输送到水耕栽培系统,由微生物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碱,进而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但是鱼菜共生系统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养殖品种、密度、鱼菜搭配比例、微生物生长条件和转化营养盐能力等均影响实际生产效果。
山西现代农业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刘少贞教授、曹谨玲教授、李晓东高级工程师选择晋中市芊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示范基地,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鲈鱼养殖全周期指标监测,为鲈鱼生态养殖尾水处理参数调整及时提出可靠的数据参考。通过持续攻关,加州鲈鱼-水芙蓉+西洋菜共生系统能很好地调节水质,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保持水质稳定良好,水温22℃~26℃,溶解氧≥5 mg/L,pH值6.8~7.5,氨氮≤0.3 mg/L,亚硝酸盐≤0.05 mg/ L,硝态氮≤75 mg/L。鲈鱼养殖饵料系数降至1.14,全年产出鲈鱼1.5万公斤,各类蔬菜2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180万元。同时养殖产生的污泥、废水经过发酵,浇灌蔬菜室外种植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蔬菜,真正达到了“一水两用、鱼菜同收”的效果,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安全水产食品的需求,为加州鲈健康高效养殖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显著提高了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渔产业技术体系通过“鱼菜共生”模式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综合效率不高的问题,改善了养殖环境和鱼体的微生态平衡,提高了鲈鱼的生长性能、鱼肉品质和养殖产量,在引领晋中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搭建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赢。
持续推动稻(莲)渔综合种养,助力产业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规、增长,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蹚出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稻(莲)渔综合种养是典型的绿色循环农业,其利用生物群落共生原理、系统内协调、促进物质循环利用,提高稻(莲)田系统内的生产力,是一种生态综合种养的生产模式。稻(莲)田养鱼后,与稻(莲)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水田中的杂草、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昆虫、有机碎屑等可被鱼类摄食,同时,鱼类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盐,可以作为稻(莲)的肥料;鱼类等水产品的摄食和活动,还可以疏松土壤,打破土壤表面胶泥层的封固,从而有利于稻(莲)的生长,物质和能量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稻(莲)田的产出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产,一水双收。
山西省现代农业渔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副首席专家刘青老师、岗位专家刘少贞、李晓东、外聘专家崔松林带领山西农业大学水产团队师生致力于山西省稻(莲)渔综合种养技术研发和应用,重点围绕稻渔综合种养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和技术服务。
专家团队开展了离石区新开综合种养区的环境变动监测和种养生物生产性能评测,采集了稻田土壤,在进行对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组成检测分析,以便与生产管理进程及最终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科协备案批复建立的阳高渔植科技小院进行试验研究和技术应用推广,组织制定了山西省地方标准《稻蟹虾综合种养技术规程》。积极带领技术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重点打造了沁县“沁湖稻鱼”、安泽县“千亩滩”、芮城、万荣、永济等稻(莲)渔综合种养等示范基地,并形成良好示范带动效应。目前,该技术在我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太原市、长治市、临汾市和运城市推广应用面积2万余亩,通过多地试种试养表明该技术能够适应山西南中北部的盐碱地区、低洼地、撂荒地等区域,并能达到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稻(莲)渔综合种养产节肥减药效果突出,开展稻(莲)渔综合种养可节省化肥使用3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通过稻(莲)渔综合种养模式,稻米价格提升30%以上,同时水产品增收可达1000元以上,增收增效作用显著,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如离石区王营庄园区稻渔和温室全年可产名优水产品4万公斤,稻谷13万公斤,年接待游客10万~15万人次。保障了农产品食品安全、减少作物病害、减轻养殖池塘中的富营养化程度及增加农村就业人口等。
稳步推动现代设施渔业,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设施渔业发展是当前渔业发展的重点,省现代农业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赵瑞亮、王贤珍等带领技术团队针对当前现代设施渔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示范,制定了《山西省现代设施渔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由农业农村厅发布;结合当前渔业发展实际,围绕当前渔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热难点设施渔业发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编写了《山西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和《山西设施渔业养殖模式技术发展与应用调研报告》;开展了标准化建设项目建设指南编制工作,完成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制定工作,并把“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列为2024年山西省农业主推技术。
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推广团队水平,加强技术服务,先后为晋源区花塔村、偏关县老牛湾镇、浑源县等地开展设施渔业建设设计支持,制作了温室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图,养殖品种涵盖了鲈鱼、锦鲤、鲟鱼等。先后到晋源区、云州区、天镇县等开展技术服务。多个示范点成效显著:在永济市水产苗种站养殖苗种3.3万尾,每个养殖池5500尾,平均规格12g,成活率86%;在太原市晋源区三家村投入12个养殖池,去年10月31日投放13万尾苗种,经过60天试验,苗种成活率97.8%,饵料系数0.98;为设施渔业发展苗种植培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省的设施渔业工作得到领导肯定。李强总理2月1日到太原晋源区三家村大棚鱼菜综合种养基地调研,高度肯定了我省农业循环种植养殖模式。
目前全省渔业正处于急需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由量的增长转变为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是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山西省现代农业渔产业技术体系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去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积极利用自身资源,拓展体系功能,强化机制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山西渔业高质量发展。
毋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