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版: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

安泽:聚“万千”之力 绘和美乡村

  • 安泽县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在和川稻鱼蟹绿色智慧循环农业园区举行。

  • 和川镇开展稻田开园仪式以文助农。

  • 活动主办方向来宾介绍当地优质农副产品。

  • 中秋节游客在府城镇飞岭村开展民俗体验活动。

  •   金秋九月,安泽县的乡村大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文体生活激情奔放……
      近年来,安泽县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一盘棋”规划,结合“一核两翼”文旅融合发展格局,连点成线、以线扩面,典型引路,不断推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以文旅康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县已形成以“文旅+农事体验+安泽优品+特优农业”为主的农林文旅康养产业链。

    环境优美交通畅
    养老无忧宜居乡

      今年以来,安泽县积极响应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号召,针对环境问题展开大规模的集中整治行动。从交通沿线到村庄周边,从村内街巷到农户庭院,乃至田间地头,每一寸土地都被仔细清理,每一条沟渠都被疏通治理。
      据统计,集中整治行动开展期间,全县6个镇66个行政村,宣传发动农民参与2069余人次,清理整治村庄残垣断壁30余处,清理垃圾221余吨,清理沟渠11864余米,清理农业废弃物400余处。同时安泽还积极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2024年农村改厕任务700座,已有650余座完成。
      在致力于提升地区交通网络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县交通运输局积极落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安泽段良马至郭庄、红叶岭、青松岭旅游公路和河阳至马壁旅游公路等项目均处于紧张的施工阶段。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项目总投资11.978亿元,途经5个乡镇、30个行政村,连通18处景区景点,路线全长168.176公里。
      在改善环境和交通的同时,农村养老服务也没落下。在府城镇高壁村,日间照料中心已成为老人们温暖的港湾。每天中午,老人们能在这里享受到经济实惠的餐食,参与各种娱乐活动。村集体出资将闲置的幼儿园改造成了多功能的日间照料中心,既解决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为闲置资源找到了新的用途。
      “我们高壁村日间照料中心,免费为老年人理发、洗澡、洗衣,每天中午两元钱吃一顿饭,一个星期不重样。我们始终坚持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持续完善日间照料中心的各项功能,为更多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让日间照料中心真正成为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托老所’。”高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于亮介绍道。
      目前,全县共有4处公办养老机构,12家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个活动中心。让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

    连翘产业助振兴
    千亩涝田焕新颜

      安泽县是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野生连翘面积达150余万亩,年产量约4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2014年,“安泽连翘”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连翘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体制创新,让安泽连翘真正成为道地药材、山西名片、国家品牌。
      安泽县制定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规划以来,建设了多个连翘抚育基地。截至2023年底,全县野生连翘抚育面积达到9.73万亩。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000万元,用于连翘产业发展、示范项目、种植培育和加工等。为保护连翘资源,县政府印发了《安泽县2024年连翘护青防抢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组织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掠青采摘行为。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提升连翘综合管理技术,组织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园区讲解综合管理技术,聘请省级专家现场授课,传授新技能。
      通过连翘种植、加工等一系列产业链条的建设,安泽聚焦资源优势,逐步实现山增绿、景增美、民增收,让小连翘“翘”起大希望,全面奏响全县乡村振兴“幸福曲”。
      在和川镇和川村的东南方向,有一片被称作“千亩滩”良田,由于地势较低且处于和川水库库尾,每逢汛期便面临严重的内涝问题。2022年,面对这一难题,镇村干部连续数月走访入户听取民意,在广泛讨论后,村集体决定利用“千亩滩”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尝试种植水稻。依托县校合作的有利契机,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沟通联系,最终选定水稻品种、确定鱼苗种类,与农大签订协议书,由高校专家教授全程跟进种养过程,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当年秋天,和川村水稻喜获丰收,村民品尝到了自己种植的大米,见证了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土肥水美的“千亩滩”,终于在内涝之困中获得新生。
      如今的“千亩滩”已是稻花飘扬、蔬果飘香、水清鱼肥、牛羊壮美。和川村党总支书记李勇说:“自基地建设以来,村集体一年能挣300多万元,吸纳以脱贫家庭、脱贫群众为主的闲散劳动力5000余人次,发放工资17.5万余元,极大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无论是连翘产业的绿色崛起,还是“千亩滩”的华丽转身,都是安泽县在产业转型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的缩影。只有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三治”融合建机制
    移风易俗倡新风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安泽县坚持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扎实开展“说事议事”基层治理、“星级文明户”创评、“积分兑现”激励工作,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通过评比活动、文艺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破除了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
      “以前我们村办婚丧喜庆事宜时,村民不管有钱没钱,办红白事时都不愿意比别人差,浪费比较多,攀比之风严重。”冀氏镇冀氏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申世清说道:“现在好了,在村红白理事会的监督下,如今村里的婚事宴席倡导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也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以一场新婚喜事为例,按照新标准,在大食堂办,比以往能节省1万多元。去年村里大食堂承办红白事20余场,为全村村民节省开支30多万元呢。”
      此外,安泽县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通过“送戏下乡”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乡村文化服务水平。截至8月底,已超额完成市定目标,送戏下乡达100场。此外,“三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34支乡村文艺队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共988场;17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开展培训、传承活动171次;40名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群众文化活动471次。
      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促使文明新风如春风般悄然深入人心。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也让村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以文明乡风这一“软实力”,精心构筑起乡村振兴的“硬支撑”,从而有力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单少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