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蒲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沿黄板块区域中心”为引领,坚守三条底线,稳住“三农”基本盘;提升三个水平,撑起“三农”顶梁柱;抓住三个要点,筑牢“三农”压舱石,加快农业“特”“优”发展,有效带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坚守三条底线
稳住“三农”基本盘
一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分解粮油生产面积到村到户到田,粮食种植23万亩;大豆、油料分别为0.85万亩、0.4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1万亩。5月以来,全县遭遇严重旱情,蒲县主动服务,积极应对,全力抗旱,利用垣面保护集水池、昕水河干流扬水工程等小型水利设施,灌溉面积2万亩;落实18.5万亩玉米完全成本险政策,每亩预计可理赔400—500元;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灌溉技术,开展粮食增产示范,建设“吨粮田”示范基地3个共600亩;开展“覆膜+秋翻”试验示范20亩;开展生产托管6万亩,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降低小农户种地成本。二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保数量,建立健全违规占用耕地和破坏耕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机制,守住27.38万亩耕地和22.3万亩基本农田红线。提质量,完成年度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管护,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加快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管用途,认真落实田长制,压实县、乡、村耕地保护责任,全面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设施农业管控,坚决防止“大棚房”死灰复燃。三是守牢规模返贫防线。加大监测力度,用好“帮扶日”“排查日”,精准识别“三类人群”(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强化帮扶措施,统筹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特别是做好转移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工作,确保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激发内生动力,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达到65%以上,落实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脱贫群众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抓好问题整改,对照2023年度国考、省考反馈问题,认真排查整改,建立长效机制,目前41条问题已全部整改。
提升三个水平
撑起“三农”顶梁柱
一是提升乡村产业水平。围绕生猪、肉牛、梨果,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线上线下销售”全产业链,打造以山西茂洲为“链主”的肉牛全产业链,以中科宏发、璟丞牧业为“链主”的生猪全产业链,以被子垣生态果园为“链主”的梨果全产业链。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创建,重点打造被子垣生态果园和茂洲肉牛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荐御津龙山泉水入选“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认证被子垣苹果、玉露香梨为“圳品”。新发展特色露地蔬菜200亩,建设食用菌菌棒生产基地1个,引进社会主体托管玉露香梨3000亩,打造高品质玉露香梨生产基地、农旅融合园区,带动全县2万亩梨果优质优价发展。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持续扶持生猪、肉牛两大主导产业,今年支持8个生猪养殖项目、14个肉牛养殖项目“长高长壮”,深入开展肉牛增量提质行动,一期700万兑现到位,新购母牛959头,新生犊牛4648头。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个、示范家庭农场5个。谋划办好“农民丰收节”,利用产销对接会、品牌推介会以及直播带货、网上农展等营销方式,提升蒲县的肉牛、梨果、小杂粮等产品知名度。制定“厚德蒲邑”区域品牌标准,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品牌企业和产品目录,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区域公用品牌动态管理机制。二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按照“示范创建村好不好、行政村功能全不全、自然村村容村貌净不净”标准,全域整治、全员上阵,全面开展“五清一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开展了三轮现场观摩,现场打分、现场排队、现场指出问题、现场安排整改提升,以督办清单形式跟踪突出问题整改落实。坚持环境整治、发展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功能一体推进,全年打造2个精品示范村、10个提档升级村、行政村全面整治。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农厕后续管护平台建成投用,农厕改造完成500座;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8.2公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25.46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和危桥改造工程4座;农村危房改造动态清零。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新建5G基站13座。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县域内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养老、行政审批等政策体系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困难群体参保率达到100%。全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以上,规模畜牧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的配套率达到100%。全面禁止非标准地膜使用,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抓实抓好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平安善治等工作,在成风化俗、春风化雨中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加强基层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增强乡镇班子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健全村级组织减负常态化机制;建设清廉村居,加强“小微权力”清单、村务公开、村务监督建设,增强基层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运用“道德银行”,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打造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善治示范样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积极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开展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免费送戏下乡进村200场以上。
抓住三个要点
筑牢“三农”压舱石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制定《蒲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项规划》《蒲县乡村振兴“两带五区”总体规划》《蒲县沿昕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打造“百里昕水乡村振兴示范带”“百里罗克黑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农文旅融合示范区”“三产融合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善治示范区”“村社合一示范区”“两带五区”。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印发《蒲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蒲县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点及任务分解》《蒲县2024年产业帮扶带动工程行动方案》,将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发展各项任务分解到位,明确了目标任务、责任人、完成时限,建立完善清单式月例会制度,实现“清单式部署、清单式落实、清单式督查、清单式交账”。三是加大要素投入。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具购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深松等惠农补贴政策,耕地地力补贴发放1.73万户1457.68万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助200余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发放324万元;县财政投入资金4000万元,扶持30个“产业联盟”项目。同时县财政列出专项资金,对蔬菜、马铃薯、小杂粮、防雹网、中药材、粮改饲等进行补贴,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县校合作”,合办“养牛大学”,常态化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合作、动物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协同提升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5人。
闫红星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