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1版: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

吉县:特色产业促增收 和美乡村展新颜

  • 吉县境内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壶口瀑布美景。

  • 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吉县屯里镇太度村。

  • 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喜获丰收。

  • 吉县苹果4.0数字化智能分选线。

  • 吉县艺禾少儿美术在真村开展户外研学活动。

  • 2024年吉县苹果·黄河大地艺术季系列活动开幕现场。

  • 吉县苹果双脱毒矮化密植新品种苗木基地。

  • 吉县苹果矮化密植现代高效示范园。

  •   金秋时节,苹果飘香。吉县车城乡赵村,果园里红艳艳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忙着采摘早熟苹果红嘎啦,一派繁忙红火“丰”景。吉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黄河中游东岸,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全县国土总面积17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8万亩,总人口11万人。
      近年来,吉县坚持农业“特”“优”发展战略,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丰富乡村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呈现出产业强、农民富、环境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苹果产业提质图强

      个头饱满、色泽红润、酸甜适度、口感脆爽,吉县苹果早已闻名遐迩。吉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县,全县苹果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量25万吨,产值15亿元,出口东南亚、西欧、俄罗斯、美国、欧盟等。苹果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也是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经过近40年发展,吉县苹果产业出现发展后劲乏力、劳动力不足、机械化水平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完备等问题。今年以来,吉县县委、县政府加快推进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魏钦平教授团队合作,建设吉县苹果矮化密植现代高效示范园7个,总面积2410亩,覆盖全县7个乡镇,推广矮化密植栽培模式5000余亩。示范园采用轻简宜机化栽培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植保、除草、防灾立体化和机械化、整形修剪和花果管理简易化等多项革新改造实用技术,形成了省工省力高效的现代果园栽培管理新模式,带动全县苹果种植由传统种植(乔砧)方式向现代矮砧集约高效模式变革。
      吉县以科技创新、数智赋能为抓手,大力推动苹果全产业链发展。扶持吉美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达明一派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研发出冻干系列产品和植物益生菌发酵果蔬汁产品,提升苹果综合附加值;加快“吉县苹果撩人香”区域公用品牌化体系建设,构建“吉县苹果”品牌价值体系、品牌标准体系,建起北京、上海、广西、太原直营店,在壶口建立了吉县苹果形象体验店,协调扶持电商协会搭建电商平台,拓展网络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吉县苹果知名度。启动苹果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国际数字化绿色包装园区建设,建立吉县苹果质量可追溯体系,装配6条国内最先进的苹果4.0数字化分选设备,对苹果进行精准化智能化分选、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入箱,确保每一颗苹果都是精品,都可追溯。吉县苹果入选首批欧盟保护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作为苹果类全省唯一一家首批入选“圳品”名单。

    农文体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吉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全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发挥乡村主体作用,推动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科普研学、休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吉县在真村发展紫薇、中华木绣球、樱花苗木基地的基础上,推出“和美真村花世界”乡村旅游品牌,成功举办“爱临汾·赢未来”2024年吉县苹果·黄河大地艺术季系列活动,将苹果、黄河与艺术相结合,推动形成吉县农文体旅融合节庆品牌;利用“大吉520黄河英雄会越野挑战赛”的热度和流量,在赛道沿线因地制宜布局采摘园、餐饮民宿、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等多种业态。同时,利用壶口瀑布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宣传推介乡村旅游线路,举办特色乡村旅游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设置工作岗位、吸收就业等方式,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共享发展收益。
      屯里镇太度村采取集体资产股权化、运营管理专业化、经营收益多元化的“三化”运行模式,将资源资产量化为股份,成立太度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专业公司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打造集民宿体验、农趣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的“芃篱人家”乡村旅游项目,直接为村里提供包括保洁工、管家和房嫂在内的100余个工作岗位,年均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经济超过100万元。
      吉县秉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引进培育了吉美御坊、吉美鲜、吉美宠品等一批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围绕苹果、肉鸡、食用油等全产业链进行农产品精加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模式。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分别占到全市的12.17%和6.29%,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5亿元。
      吉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区。

    联农带农助力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近年来,吉县坚持推进联结体系建设,构建联农带农机制,以“好产业”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紧扣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主线,创新经营主体促动、龙头企业带动等帮扶模式,为脱贫群众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包销、务工岗位等服务,带动3000余名脱贫人口,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以订单农业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细化农业生产分工,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化。系统科学编制多元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多元产业发展结构,实施花生全产业链建设项目,花生现种植超过1万亩,年产10万吨的“谷海轩”花生油全面投产达效;开工建设肉鸡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包括种鸡养殖场4座(养殖种鸡40万只)、孵化厂1座(年孵化雏鸡6000万只)、标准化养殖场20座(年出栏肉鸡3600万只)、肉鸡精深加工厂1座(日处理毛鸡15万只)、饲料加工厂1座(年产饲料30万吨)、有机肥厂1座(年产有机肥12万吨)等,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紧抓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的利好机遇,积极谋划保供产业配套,推动设施蔬菜等全产业链项目建设,多元产业有效补充。
      吉县还制定《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家政托管”的模式,将有意愿果农的果园流转到有能力的企业、合作社或技术能人手中实行托管,或进行股份合作,或进行承包,通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返还利润等方式,果农每亩增收560元左右,实现了村集体、企业、果农多方共赢。该模式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十大典型案例。

    和美乡村焕发活力

      今年以来,吉县切实增强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使命担当,建强乡村产业,带富农民群众,优化人居环境,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吉县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明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特色鲜明”6条创建标准,在各乡镇有序创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先后打造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村6个、特色产业基地4个、乡村旅游走廊2个。注重产业、建设、治理一体推进、有机融合。统筹推进苹果、蔬菜、畜牧“一主两辅”为主的“1+2+N”农业产业体系。探索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整治新模式,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善。建成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施了农(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项目和反光膜回收项目。采用“EPC+O”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项目,将生活污水、厕所污水、乡村旅游产生的污水应收尽收,并将处理后的水全部用于果园灌溉、绿化及生态景观用水等,实现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6个。
      吉县着力推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坚持节点性活动与常态化机制相结合、培养习惯与成风化人相结合,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充分发挥“一约四会”教化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社会风气持续改善。建立“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组织体系,调动县乡村三级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卫生保洁、监督卫生制度,形成了一套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长效机制。
      如今,吉县已形成太度村、林雨村、上东村、真村等一批优势产业型、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智慧治理型特色示范乡村,乡村呈现活力迸发欣欣向荣的新图景。

    闫红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