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仓廪实。在晋南膏腴之地、棉麦之乡,作为有着悠久农耕文明的古县,素有“战国名相故里”和“千年牡丹圣地”的美誉。近年来,古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让乡亲们过好光景”任务,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县委、县政府坚强有力,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全县上下共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3年,古县被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4年被授予“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布局“三业三区”
让农业高质高效
古县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抓手,通过构建“核桃+中药材+中蜂”有机旱作、立体间作、复合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以及“三业三区”地域发展总体布局(即北部冷凉蔬菜、中部设施农业、南部露地瓜果产业),大力培育以核桃、中药材、中蜂为主,旱作杂粮、设施果蔬、天然山珍为辅以及椴木木耳、豆角、辣椒、西红柿等多点开花、全面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
核桃全链融合。古县种植核桃的历史悠久,是国务院确立的“高产优质高效核桃示范基地县”和“干果经济林之乡”,2010年古县核桃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县共种植核桃230万株,年产量6000 余吨,总产值1.15亿元。境内树龄100年以上古树3万余株,其中核桃树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抓管理、提质增效,抓加工、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核桃产业化步伐。在全县建设13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形成了新树区、中龄树区、老龄树区梯度发展的新格局。投资3500余万元成立古树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成立博士工作站,成功研发3大类39种产品,建成核桃油、粉,烘烤类核桃仁,仿鲜类核桃仁,中华蜂蜜产品四条生产线,年可加工核桃仁500吨,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古岳古树”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产品被评为“有机旱作·晋品”,远销海内外。
中药材异军突起。古县中药材资源丰富,有200余种,其中野生连翘达到30余万亩。当前人工抚育连翘7万余亩,种植以柴胡、黄芩、远志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5万亩,其中以北柴胡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优,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总含量远超国家标准,是山西面积较大的北柴胡种植基地。2023年全县北柴胡产值1.7亿元,带动6000余户亩均年增收3500元。全县建设了5个千亩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旧县镇已成为市级储备中药材特色专业镇。古县作为优质连翘产地和集散地,年交易量约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总产值达2.4亿元。
中蜂蓬勃兴旺。古县境内蜜源丰富,可容纳蜂群 4 万箱。近年来,古县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合作,开展野生中蜂资源保护和“成熟蜂蜜”认证工作,研发了智能蜂箱管理技术。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全县建成17个中蜂养殖基地,发展中蜂6000 余箱,蜂蜜产能达到100余吨,产值达到1000 余万元,带动了352户农户发展中蜂养殖。
2024年,古县完成粮食播种25.6万亩,稳定发展蔬菜1.3万亩,建成有机旱作杂粮种植基地3.6万亩,连翘酸枣育苗基地2个,智慧农业基地达到8个,猪牛羊出栏率年均增长10%以上。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肉盘子”更加安全放心,现代农业逐渐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学用“千万工程”
让农村宜居宜业
古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社会资源,集中资金、完善政策,加快提升乡村基础服务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用电、网络、物流、交通保障持续提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群众自主发展种养庭院小产业,拓宽稳定创收增收渠道;以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整治“三大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五清一改”为重点,推进乡村面貌换新颜展新貌谱新篇,乡村环卫、道路、饮水等重点设施全部专人负责、专项管护,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2024年古县重点打造了“千万工程”三合农林文旅康融合示范带,在牡丹景区旅游公路沿线六村布局人才培训、亲水休闲、特色产业、研学教育、露营体验、特色民宿等业态,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旅融合。将全县村庄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进行分类,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格局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不断升级乡村颜值气质。深度实施一大批农村惠民工程。全面推进财政资金“以工代赈”项目,用活用好衔接资金支持农村小型公益事业,有力支撑乡村公用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巩固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民生事业。
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的同时,古县积极推进乡村治理。深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网格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发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完善出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强化平安乡村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净化农村社会风气。
拓宽增收途径
让农民富裕富足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古县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不折不扣落实“省30条”增收措施,紧盯产业发展,持续推广“核桃+”特优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投放小额信贷、加大外出务工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拓宽脱贫群众增收路径,助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2024年承接各级衔接资金7925.87万元,安排实施重点项目78项,全部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全县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不断壮大。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形成煤矿经济型、产业发展型、土地盘活型、资产租赁型、旅游推动型、红色教育型等多种集体经济模式,打造了镇村发展新样板,各项特色产业正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以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稳健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不断增强,联农带农机制逐步完善成熟,群众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9032元。
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古县创新发展了一批五村联建设施农业、十四村联建农机项目、多村融合乡村旅游、两区商贸农贸服务等利民惠民产业项目,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古县还通过“春风行动”“零工市场”“雨露计划”等载体,服务群众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古县将继续扛牢政治责任,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进姿态,变“农业丰产、农村美丽、农民丰收”的“愿景图”为“实景图”。
赵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