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时光印记

记忆中的稷山四宝(上)

  稷山四宝始终是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四宝。许多年来经历过的都被岁月的尘埃淹没了,然而一些零星的记忆还是随着思绪的烟云飘然于心,久久挥之不去……

稷山麻花

  又一个新年过去了,我把供桌上献神祭祖的三根麻花放回了原来的纸箱,望着一根根整齐排列的麻花,看了看堂屋高悬的父母遗像,三十年前的一件小事涌上心头。
  记得那年“二月二”一大早,父亲爬上梯子从房梁上取下用塑料布包裹着的三根麻花,解开层层包装后,父亲把它们放在吃饭用的小桌上。一家人在说说笑笑中分享了新年的最后一道美食,那是我记忆中最香的麻花。
  在那个物质匮乏、食品短缺的年代,麻花绝对称得上是一种好吃的食物。它是用将石磨磨出来的面粉和棉籽榨出来的毛油,通过拌、和、揉、搓成型后,放在柴火烧开的油锅里炸出来制作而成的。金黄咸香的麻花经过牙齿的咀嚼,咽进油水不多的肠胃。香,留在嘴里。甜,溢在心头。
  如果说干巴巴的麻花单独吃起来不够解馋的话,那么在寒冷的冬季,坐在羊汤锅子前吃一碗羊汤泡麻花,那才叫舒服。羊肉的肉香和麻花的面香以及红油辣子、香菜葱花、花椒食盐的味道融合到一起。香辣咸三味搭配得恰到好处:油而不腻,辣而不炸,咸而不苦。在寒冷的冬日里,你一定会急不可耐地向滚烫的汤面吹上几口气,然后就开始“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荤的素的一捞而光,最后把少半碗乳白羊汤一饮而尽。起身拍拍大腿掏钱走人,浑身热乎乎的你,定会感受到满满的幸福在全身流动。
  长大后我才知道,稷山麻花竟然是我们家乡的一种名吃,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曾经多次报道,因其源于中华民族农业始祖教民稼穑、栽植五谷的后稷故里而得名。多少年来,尽管市面上出现了大麻花、小麻花、甜麻花、软麻花等形状不同、口味各异的改良产品,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脉还在稷山。后稷教民稼穑的这块沃土种植出来的小麦,筋道爽口,麦香诱人。用发面、拌面,和面、揉面,揪面、醒面等稷山面点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稷山麻花,用料讲究、制作精美、色泽诱人、口感独特,是招待中外宾客的传统地方名吃,堪称“中华一绝”。

稷山鸡蛋

  鸡蛋之于我,在童年的记忆里神奇而金贵。
  鸡蛋加工简单,也就几分钟的事,即可做成冲鸡蛋、煮鸡蛋、炒鸡蛋、煎鸡蛋。如果稍微麻烦一点就是:香椿炒鸡蛋,紫菜蛋花汤,西红柿鸡蛋面等。正是因为鸡蛋的制作便捷省时、风味独特,更加适合新时期人们的快节奏生活,才使鸡蛋系列食品在大众餐桌上长盛不衰。
  隔着高层楼房的落地窗,远眺中条山上浮动的白云,我好像又看到了故乡的一缕缕青烟。大门口迎接我的是等我吃饭的母亲。母亲手里拿着一个炒菜用的铁勺,铁勺里盛着冒着热气的香椿炒鸡蛋。淡黄色的鸡蛋粘着翠绿色的香椿芽,外表包裹着一层焦黄色的棉籽油。咸香咸香的香椿炒鸡蛋连同一个母亲的爱,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那个年代,乡村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鸡。鲜红的大鸡冠、身披红黄黑三色相间的光亮羽毛、总是在母鸡跟前发点小威风的大公鸡,带领着它的妻妾儿女组成了农家小院的另一个“家”。
  夏日的中午骄阳似火,正是主人小睡的时候,突然一只母鸡“咯咯嗒嗒”地叫起来了,这是一个母亲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高歌。
  我兴奋地爬上鸡舍把鸡蛋从鸡窝里摸了出来。“想吃蛋,粮食换。”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抓起一把玉米粒撒在院子里,就算是对另一个“家”的犒劳吧。妈妈小心翼翼地把这个“宝贝”收藏在她的瓦罐里,放在僻静的地方,以免家人不小心给碰破了。
  大人们手头紧的时候,拿上几个鸡蛋到供销社,就能换来家里急需的粗盐、散醋和煤油;学生娃上学的时候,带上一颗鸡蛋就能换到他学习用的本子、铅笔或橡皮。
  身体虚弱的病人和哺乳期的产妇都是用一碗冲鸡蛋来滋补的。冬天一大早,出门办事的丈夫趁热喝上一碗妻子亲手冲的蛋花汤泡馍,浑身都是劲。
  说来鸡蛋的用途远远不止这些,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总会如约而至,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贵族”角色。
  比如一对新人的结婚典礼结束了,喜欢凑热闹的小孩子总会混在人群中抢先一步挤进洞房——因为新娘的被子里藏着他们期盼已久的好吃的。未成年的孩子围着刚进门的媳妇转圈圈、蹦高高,新房里的亲朋好友喊叫着、拥挤着……当新媳妇被逼得站了起来,甚至跳下炕的时候,本来就热闹的洞房更加热闹了。而这一切都源于新媳妇从娘家带来的几个煮鸡蛋。
  清明时节,一个家族的十几个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墓地给他们的先辈上坟。当大人们拿出一个个用白面蒸出的“子福”在坟头上滚来滚去,孩子们绕着坟盘抢来抢去的时候。他们所领悟到的不只是祖宗勤俭持家、流芳百世的功德,更多的则是看到了一个家族香火延续、人丁兴旺的未来,长眠于黄土之下的列祖列宗如果在天有灵,也会感到欣慰。在这一重要仪式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包裹在白馍里的一颗颗只露半个脸的熟鸡蛋。
  除了新媳妇手上沾着“喜气”的煮鸡蛋;孩子们从坟头上抢的沾着“灵气”的熟鸡蛋;谁家媳妇生了孩子,“满月”里亲戚好友、街坊邻居都会拿上几颗带着“福气”的生鸡蛋登门看望,小小鸡蛋担当了传递友情的友好“使者”。
  时光荏苒,岁月更替,上世纪一家一户散养鸡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如今,一个个规模化、自动化的大型蛋鸡养殖场在后稷大地上崛起。恒温整洁的环境,安全无污染的饲料,科学现代化的喂养,生产出了大批量安全营养的“新型鸡蛋”——蛋形匀称洁白,蛋液油黄透亮。冲之易成型,煎则咸含香,煮有筋道感,炒能膨成饼。好食材成就了好食品。
  目前稷山全县蛋鸡存栏达1650万只,其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全省第一,年产值26.4亿元,可带动就业2.5万人。稷山的传统蛋鸡养殖业在发展中转型跨越,并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撑起了稷山养殖业的一片蓝天。

郭云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7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