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巍巍太行,美在南麓濩泽,在太行山南麓的阳城县,有一片土地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山茱萸。阳城县蟒河镇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的特点,成为山茱萸生长的理想之地。在这里,山茱萸不仅仅是一种药材,也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文化象征,如今它更是当地农林文旅产业综合发展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山茱萸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技术支持,山茱萸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全面发展。10月11日,重阳佳节,阳城第二届“重阳时节话茱萸”主题文化活动在蟒河镇茱萸湾启幕。来自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省文旅厅、省生产力学会以及相关院校的名家、专家等齐聚阳城,共谋茱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阳城茱萸品牌影响力。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阳城山茱萸的独特魅力,也为山茱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阳城是全国四大山茱萸产地之一、纬度最北的原产区、中国绿色生态山茱萸示范县,相关历史文化悠久丰厚。其山茱萸规模逾2万亩、60万株,年产量超4500吨,年产值近亿元。马钱苷含量达到1.332%,远超国家标准,入选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及国家“药食同源”目录。
时值重阳,层林尽染。穿梭于蟒河镇各乡村,烂漫秋色中目之所及皆有一抹色彩来自漫山遍野的“茱萸红”。道路两旁、院落四周、河边溪畔、山岭田间,处处可见颗颗如红玛瑙般的山茱萸。蟒河镇是全省唯一一个成规模种植山茱萸的区域,距今已有700余年山茱萸栽培历史。在蟒河村洪水庄西边南坪地就有一棵特大山茱萸树,树龄500多年,树高8.6米、茎围1.9米,被誉为当代“中国山茱萸王”,年产山茱萸鲜果最高可达250多公斤。蟒河村村民马彩云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山茱萸王,一边说:“以前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茱萸,村民们到了季节就上山去摘,卖了钱贴补家用。现在政府号召我们发展产业,除了以前山上野生的,你看这边地里都是我们插枝栽种的新苗。每家都有几十棵茱萸树,一年光这一项就能收入两三万元。”如今,蟒河镇山茱萸种植面积约1.4万亩、42万余株,年可采摘鲜果约2500吨。全镇现有中药材合作社8家,山茱萸初加工厂房13家,从事采摘、加工人数5000余人。茱萸产业年销售总收入达3000余万元,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来源。
为提高山茱萸的品质和产量,阳城县立足资源特色优势,深入推进山茱萸产业振兴行动。先后建成300亩山茱萸产业示范园、10万株山茱萸育苗基地、近万平方米的仓储和保鲜设施场地,引进培育福南春等3家深加工企业和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山西福南春山茱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婷婷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公司的创始人是阳城县当地人,自小浸润在茱萸文化氛围中长大。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希望以创新为动力,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复兴家乡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也在用实际行动帮助家乡腾飞。”福南春公司深知山茱萸的文化价值,在产业综合开发方面,积极投入资源进行茱萸的种植研究,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提高茱萸的产量和品质。成立山茱萸现代农业创新研发中心,开发出了山茱萸原浆、茱萸口服液、茱萸酒、茱萸蜜、茱萸面膜等20余种系列产品及茱萸纹系列文创产品等,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其中,“福萸春”山茱萸植物饮品荣获“第八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农产品金奖”。公司还建成占地20余亩的山茱萸现代产业园:包括山茱萸博物馆、加工基地和2层玻璃展厅(供山茱萸研究、仓储、展示、直播)等一系列地标文化景观,太行茱萸湾成功创建3A级景区。
为了拓展市场,阳城县积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大型农批市场、全国性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山茱萸产品的销售。同时,通过举办“重阳时节话茱萸”文化活动、书画展、名家采风、诗词笔会、文艺演出、徒步登高等活动,提高山茱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以来,全国茱萸市场规模从2.73亿元增长到4.02亿元,增长近50%,市场前景广阔。
在山茱萸产业综合开发与品牌塑造研讨会上,晋城市委常委、阳城县委书记高喜全表示,山茱萸是阳城的宝贵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阳城县将继续打好茱萸牌,坚持文化赋能,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全产业链开发;把好基础质量关,拓宽市场渠道;加强技术研究,抓好人才培育;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广。把文化创意融入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环节,讲好品牌故事。同时,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好新媒体、电商平台、展览展会等多种渠道,支持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措施,将山茱萸产业打造成富民增收的重点产业,让茱萸文化、茱萸产品走出去,打造成阳城、晋城乃至山西对外开放的路径和名片。
本报记者裴彦妹 实习生李钰珏
雷艺彤 白丙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