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别报道

与“三农”同行 奏时代强音

——写在《山西农民报》创刊75周年之际

  • 连续九年,山西农民报全体编辑记者开展住村采访活动,奋力讲好山西故事。

  •   大地流金,万物呼晴,又一个硕果盈枝的收获季。
      2024年10月20日,《山西农民报》迎来75年华诞。
      75年我们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鲜活的文字记录时代风云,见证山乡巨变;
      75年我们秉持初心、担当奉献,以笔为犁、以报为田,用青春和汗水躬耕“三农”沃土,书写民生情怀!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全国创立最早、由毛主席亲笔题写报名的省级农民报,75年来,我们肩负时代重任,始终与农村改革发展同步、与农民同心、与“三农”同行!
      在变革中赓续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发展。75年的新闻岁月浩浩荡荡,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深情回望——无论是在奋楫革新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还是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山西农民报》一直在三晋大地上书写着不朽的篇章,留下了光辉的印迹。

    (一)

      75年红心向党!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是《山西农民报》不变的初心。
      从创刊之日起,《山西农民报》就肩负起“指导推动农村中的各种工作与建设,贯彻党在农村工作与农业生产上的各种政策”的使命和重任。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中把准方向、展现作为。山西农民报在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发展的进程中,走深走实,挖掘典型,用鲜活的报道、细腻的笔触,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
      一线奋斗者始终是山西农民报人报道的重点:从劳动英雄李顺达、全国劳模申纪兰,到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从全国户包治理小流域第一人苗混满、全国卫生模范村支书田真炉,到开路先锋李鸿海、最美村官段爱萍,再到十九大代表乡村医生贺星龙、二十大代表“一肩挑四担”的刘桂珍……这些名字如璀璨群星,闪耀三晋大地。
      基层典型村始终是山西农民报人心中的主角: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全国典型平顺县西沟村、昔阳县大寨村,到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汾阳市贾家庄村;从“乡村中的都市”河津市龙门村、全国第一个乡村有机社区灵丘县车河村,到变挖“资源”为挖“文化”的阳城县皇城村、乡村振兴样板村上党区振兴村……这些村庄如耀眼丰碑,矗立表里山河。
      75年来,《山西农民报》深情记录着全省“三农”领域的奋斗者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热情讴歌全省农村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伟大创造,生动诠释了三晋儿女气壮山河的奋斗足迹。
      秉承“政治家办报”的宗旨,遵循稿件“通俗化”的定位,《山西农民报》的宣传报道从一个人到一件事、再到一个村,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阐释大道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晋农村春雷乍动,农业合作化方兴未艾,《尧桂生思想转了个大弯弯》《郝二蛮回想走弯路的教训》《两条道路两个样,西沟比比玉峡关》《农业生产合作十大好处》,一个个小而活的事例“四两拨千斤”,旗帜鲜明地向农民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方针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大包干”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成为时代的主题。《山西农民报》以饱蘸理性与激情之笔,展现山西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开设专栏发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答群众400个问题,厘清改革发展困惑;《这样的包产到户有啥不好》《有没有责任制大不一样》《怎样认识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问题》,篇篇稿件鞭辟入里,以非凡的胆识率先报道我省包产到户的典型做法;《红旗更鲜艳》《新农村建设各地如何破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村干部》系列报道主题鲜明,以昂扬的气势,深入挖掘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加强基层党建,从取消农业税到各种惠农补贴,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和政府的“三农”工作重点在哪里,《山西农民报》的宣传重点就跟在哪里。
      新时代的画卷气吞山河。围绕重大主题,《山西农民报》主动设置议题,全力报道全省上下阔步新征程的豪情壮志。
      《山西百年农史》从山西“三农”发展历史的视角,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实证和弘扬。一期特刊浓缩百年,饱含三晋儿女的不懈奋斗,这是《山西农民报》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礼赞。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以点带面主题突出,生动反映全省干部群众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发展中的火热实践。
      《牢记嘱托担使命 感恩奋进开新局》篇篇报道有血有肉,用30多个采访对象的“原声”见证盐湖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凝心聚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开新局。
      《农民丰收节专刊》更是连续四年为丰收放歌,每年推出72块专版,多角度书写全省乡村振兴故事,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谱写了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传播好声音、激发正能量!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坐标,我们主动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出一个又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策划,让主旋律成为最强音,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二)

      75年春风化雨!为“三农”服务、为百姓解难是《山西农民报》不变的宗旨。
      农民喜欢什么样的报纸?农民爱读哪方面的文章?农民有哪些困难需要帮助?农民有哪些疾苦需要去关心?1979年复刊后的《山西农民报》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以科技与信息服务为主的“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站”“家庭副业服务站”应运而生。
      为了提升服务功能,“两站”搭建起由34个省地级单位,47位专家、科技人员和厅局长、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共同构成的服务平台,形成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办的服务模式。
      群众在哪里,“两站”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为在种兔收购中遭遇压价的左权县农民李彦明挽回上万元损失;帮买不到西瓜优种的介休农民贾浩明联系优质种源,联系专家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帮中阳县买化肥的农民解决缺斤少两的问题……为农民传授科学技术、介绍致富门路、疏通供销渠道、帮贷发展资金,解决疑难问题、维护正当权益,定位精准的“两站”迅速成为广大农民的坚实后盾。据统计,在1982年到1983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山西农民报社就接待来访农民2000多人次,收到来信8600多件,且件件有回音。
      真心实意解难题、真招实招助发展。
      “两站”的服务宗旨,带活了报纸版面。“耳目灵”“政策夜校”“一袋烟小说”这些涵盖政策、信息、文化的实用专栏,成为基层群众拿到报纸第一时间必看的内容。农民亲切地叫《山西农民报》为“咱报”。
      “两站”的丰富活动,叫响了报纸品牌。“煤油灯孵鸡技术培训班”吸引来22个省(市、自治区)的650多人自费参加学习。“凤尾菇栽培加工技术培训班”“棉花覆盖高产技术培训班”,吸引来省内外1000多专业户参加学习。
      “两站”的先进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一份《山西农民报》,成为陕西省大荔县表彰劳动致富户的特别奖励。
      《山西农民报》的改革成果和办报经验得到中宣部肯定,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闻业务》等中央报刊大力宣传。1984年,时任总编辑任国维被授予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习仲勋、胡乔木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其颁奖。1985年《山西农民报》期总发行量更是创纪录达到29万多份,这其中许多是农民个人自费订阅。
      广大基层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众多媒体强势崛起,面对复杂的新形势,我们坚定宗旨、锐意改革,从宣传科学技术、推广科研成果、架设致富金桥的着眼点出发,聘请山西省内40名权威农业专家作为报社的科技顾问,与山西知名农资企业共同组建科技大篷车,深入全省40多个县(市、区)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物资的“科技大篷车三晋行”活动,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科技大篷车所到之处,被农民视为“活财神”。
      改革的基因在传承,《山西农民报》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畅通乡村振兴服务渠道。新时代,我们努力探索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与定位,发挥媒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力量,于2022年5月29日,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团,以团队智库形式服务乡村建设、服务农业农民,为新闻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一种全新的探索。乡村振兴专家团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专家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服务活动27次,接受现场培训的农民达3000余人,为上万亩粮食基地、养殖园区、果园、蔬菜大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达140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线上开播乡村振兴大讲堂,先后组织40多位专家走进山西农民报融媒体中心演播室开展专题讲座,培训农民18万人以上。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75年薪火相传,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山西农民报》“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宗旨始终不变,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寻找服务农民的最佳契合点。

    (三)

      75年开门办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山西农民报》不变的传统。
      1949年10月14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创刊山西农民报的通知》,明确“《山西农民报》是山西省委领导下的专为山西广大农民群众及区村干部服务的通俗报纸。……须本着全党办报、大家办报的方针……真正做到‘大家写、大家看、大家办’”。
      创刊之初,“大家写、大家看、大家办”的要求,就深植于农民报人的心中。从群众中来的《山西农民报》潜心研究通俗化的语言风格,用活人活事活道理,走到群众中去,扎根三晋沃野。
      “让群众当主人翁,我们做服务员。”为了让农民把报纸真正当作自己的报纸,当成自己的朋友、参谋,有话能说,有事能问,山西农民报组织读报组,开辟讨论专栏,开办通讯员培训班,开辟读者调查、答复问题专栏,到农村办专版,让农民来信上头条……顺应时代发展,一个个有力的举措为发动群众参与办报开辟了新路径。
      “耳目灵”“政策夜校”“一袋烟小说”“方圆信箱”“实践经验”“帮你打官司”“问病处”“莫愁信箱”“有买有卖”“柳芽儿信箱”“农科120”等不同时期开设的专版或专栏,都实现了“报纸搭台,农民唱戏”的目的,让报纸充满了农民的声音,编辑、记者成了读者的知心朋友。
      努力践行开门办报,75年一脉相承。开门办报,首先要走向广阔天地。1997年,山西农民报大胆创新,提出“编辑记者下乡和农民一起办报”的改革新思路。
      把编辑部轮流搬到各地市、各县区、各农口厅局……山西农民报“开门办报”仅仅3个月就收到实效:太原市的小康建设、晋中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阳泉市的农科教结合、运城地区的苹果战略、农业厅的玉米战略、山西农大的科技市场、襄汾县的滩涂开发、万荣县王显乡的苹果工程、侯马市郭村的干群关系讨论等一系列专题报道先后见诸报端,不仅内容鲜活且意义重大,很多单位成千上万加印报纸,广为散发,报纸的影响力在短期内迅速扩大。1997年4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闻出版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消息《适应农民需要 深化报纸改革》,对《山西农民报》“开门办报”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开门办报,还要走进实践深处。从2016年6月开始,住村采访被确定为山西农民报每年的“必修课”。连续九年,我们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设置主题,全体编辑记者全力以赴投身“三农”主战场,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奋力讲好山西人民的脱贫故事、奋斗故事和小康故事。
      坐在土炕头与老乡拉家常直到深夜,听老乡说遭遇湿红了眼眶,天没亮就和菇农一起上集市卖香菇、跟随乡村医生钻进山沟沟里巡诊一走就是一天……我们是和农民最亲的媒体人。
      凌晨三点,头顶星星、脚踏露水、肩背箩筐,走进黄花地帮农民摘黄花;清晨五点,卷起袖管、挽起裤腿,跟随农人,早早下地访农情……我们是离土地最近的媒体人。
      “这报社记者坐在咱家的土炕上,又讲政策又交心,不像是城里人,倒像咱自家的闺女!”“农民报记者真亲近、真稀罕!”……我们是老乡眼里最有乡土情怀的媒体人。
      把镜头聚焦百姓,把版面留给农民,我们坚信最好的故事永远在脚下,我们坚信土里刨出的报道才最有温度。
      把农村作为编辑部的“责任田”,把农民拉进“朋友圈”,我们建立起庞大的“农村库”“农家链”“农民网”,我们坚信来自基层的信任和支持,才是“三农”媒体人的力量源泉。
      九年的住村采访,我们先后走访全省59个县(市、区)101个村庄,集体或分头住村采访天数达到240多天,累计行程超过8万多公里,采写稿件160余篇,共计40多万字……
      九年的住村采访,我们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连续推出“走进贫困村”“向第一书记致敬”“易地扶贫搬迁”“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聚焦基层治理 关注创新典型”“乡村行看振兴”等为主题的住村特刊,见证了全省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步入小康队列,记录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山乡巨变,与万千农民一同承接新时代大潮的洗礼,我们的开门办报之路越走越宽广。
      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75年传承发展,《山西农民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全力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将“开门办报”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四)

      75年守正创新!主动求变,聚力谋变是《山西农民报》不变的追求。
      创新的基因在山西农民报人的血液中流淌。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故事在山西新闻界流传:真敢想,真敢干!小说上了《山西农民报》的头版头条。并一次性为作者发放了15元的稿费。要知道,这相当于当时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
      “‘牛小算谁的儿?’日怪,亲老子还能不知底细?……”《老来福》开篇即以浓浓的“乡土味”营造出极强的代入感,既吊起了读者的胃口,画面感又瞬间拉满,读者仿佛置身农家小院,正聆听“老茬菜们”(小说中描述年老的村民)的起劲聊天。小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逐渐富裕起来为背景,讲述了年关当口,“老茬菜们”围在一起谈天说地,从收成说到年货,感叹党的好政策让他们的生活发生变化的故事。
      小说为什么上新闻版头条?时任编辑后来说:“这虽是小说,但它宣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给农村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它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新闻稿件,上头条理所应当。”这就是山西农民报人的胆量,更是山西农民报人敢于创新的价值追求。
      守正是底线、是根本,创新是动力、是关键。《山西农民报》一直走在创新发展的阳光大道上。
      2011年5月20日至6月14日,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山西农民报》紧扣时代课题,以襄汾县贾罕村的党支部书记武永贤“以孝治村”的探索实践为新闻由头,以“新闻座谈会”的形式,通过邀请全省各地的部分党支部书记、普通村民、媒体记者以及“三农”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村干部”展开讨论,并邀请当事人来到编辑部召开座谈会,之后把他们的观点分门别类连续在报纸上整版推出,在全省各界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受到中央电视台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二套《第一时间》栏目读报板块对该事件进行专门点评。
      这次报道形式对山西农民报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当时网络传媒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本报以“新闻座谈会”的形式为载体,去讨论一个农民关注的话题,开辟了一条做热点新闻的新道路,是做好深度报道的一个“重武器”,它可以把一个事件放在“手术台”上,而后从各个角度去解剖它,从而达到其他报道形式达不到的效果。这种让平面媒体与读者互动起来的形式活泼多变、内容广泛丰富、涉及层面广、讨论时间久的新闻策划不仅让读者耳目一新,而且对编辑部编采人员来说,也是一次突破,一次提高。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全新挑战。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主流媒体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在变中求新、求进、求突破,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媒体融合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办法。我们积极主动挺进媒体融合主战场,建成“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个公众号”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全面提升传播效能;我们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团,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为基层送政策,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拥抱新技术,用技术赋能传播,让年轻人挑大梁、当主力,撰写解说词,制作短视频,让最有“网感”的人讲新时代的故事;我们推出系列文旅短视频,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内容生态的“破圈者”;我们实现党媒专家跨界融,把智库力量转化为内容生产力,以创新理念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我们打造“乡村振兴地头云端融”项目,2023年成功获评由中宣部颁发的全国第三届媒体深度融合创新案例,并在今年入编《中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年鉴》。
      从“读者思维”到“用户思维”,从“纸端”到“指端”,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新时代,我们用更加多元立体的宣传报道方式,深入基层感知“农”情,走进农家探访“农”人,蹲在田间记录“农”事,坚持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述山西“三农”好故事,传递山西“三农”好声音,绘就山西乡村振兴新图景。
      75年,我们依旧风华正茂朝气蓬勃。75年,再次开启扬帆逐梦的新征程。中流击水多壮志,大潮奔涌向未来。立足新起点,《山西农民报》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奋力续写服务“三农”的崭新篇章!

    本报编辑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09-27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