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在马首山麓有股时断时流的清泉,名叫剑泉,不远处还有座秦王庙。相传是秦王李世民遭遇追兵,饥渴难忍走投无路时,一股狂风卷起李世民手中的剑,朝一块巨石飞去,剑落处山崩地裂,一股清泉从半山腰奔涌而出。李世民的人马喝了个饱,消灭了追兵。李世民还兴修水利,用泉水帮农民浇灌田地。为纪念李世民,山民们建了秦王庙。
美丽的传说在新绛一带广为流传。1984年,我收集整理了一篇民间故事,冒昧投给了《山西农民报》。稿件发出去不久就被《山西农民报》采用了,我拿着报社里寄来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样报,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好多天都沉浸在兴奋中。
从此,自己的写作劲头一发不可收拾,采访棉农交售棉花,写了《棉站上户收新棉》,跟随县委书记到农村宣传党的政策,写了《夜半灯火明》,绛州鼓乐受邀到北京演出,采写了《新绛民乐入京城》,农民创办的蔬菜公司为菜农解决销路问题,采写了《农民联营公司服务于农》……这些稿件都被《山西农民报》采用,有的还发表在显著位置。
1986年,我调到新绛县委通讯组后,为了提高发稿率,每个月都要跟着梁冬组长到省城送稿子。那时,我们白天马不停蹄地采访,晚上写稿,稿子通过审核后就用复写纸工整地誊抄三四份,等帆布做的布袋里有五六篇稿子时,梁冬便会通知去太原送稿。坐上绿皮火车从新绛县到太原要用一天的时间,晚上住在报社招待所,能好好休息一晚上。第二天,急性格的梁冬就催促我起床。所以,报社编辑一上班,我们就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他们面前。
我们送稿的顺序是农村题材的稿件首先送《山西农民报》,然后才是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编辑看着我们送来的稿件,都会当面修改,有的还会告诉我们发表时间。在送稿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山西农民报》的许多编辑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写的稿件越来越多,发表率也越来越高,每年的稿件见报不下50篇。1986年和1987年连续两年被《山西日报》和《山西农民报》评为模范通讯员。
记得那时,《山西农民报》编辑部还是在老旧的筒子楼,不少编辑记者都是两个人住在报社分的10多平方米的宿舍,编辑部也是几个编辑挤一间办公室。条件虽然简陋,但每位编辑记者都是全心全意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山西农民报》在农村发展中起到了良好指导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自己在电脑上把稿子写好后,通过电子邮箱几秒钟时间就传到编辑部,稿件马上就能见报,再也不必送稿了。虽然这些年不再跑报社了,但与《山西农民报》的情感一直没断。
在县里工作40年来,我在各级媒体发表稿件3000余篇。2021年,我采写的《新绛县娄庄村:盐碱地种出水稻来》,在山西省特色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山西农民报社联合举办的“感恩奋进 致富有我”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优秀奖,报社还奖励了我一年的《山西农民报》。
前段时间,在回村里的路上碰到一个同学,他说:“几十年了你怎么还当通讯员?”我笑着说:“咱就是当通讯员的命,这辈子就是通讯员了,年轻时是报社的通讯员,现在退休啦,还继续在当报社的通讯员,为新绛县做好通讯报道工作。”
新绛县新闻中心 卫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