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经济新闻

沁源县长征村:借“千万工程”做强蒲公英小镇

  • 长征村鸟瞰图。

  •   沁源县交口乡有个蒲公英小镇,小镇里有药茶体验馆、陶瓷体验馆、康疗馆、中医文化馆、药膳养生馆、上党道地中药材体验馆、中医药文化廊、梯田药用植物赏析园……
      为何叫蒲公英小镇,“六馆一廊一园”为啥都与中药材有关?蒲公英小镇与“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有何关联?
      9月27日,记者带着多个疑问走进蒲公英小镇所在地交口乡长征村。山村不大,人口近500人,居民房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民宿别具一格,与民房交相辉映,现代与传统相融相合,相映成趣。
      “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我们开启了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改路、改水、改厕、改房,逐步改善乡村环境。完成了路面硬化1.9公里、河道治理600余米、村庄绿化2600余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网2800米,修建文化小广场,打造小游园,手绘中药材文化墙等等。”长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慧斌告诉记者,借助‘千万工程’完善了蒲公英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有不少破旧的泥坯瓦房,道路坑坑洼洼,交通很是不便,如今,村里实现了院落人畜分离干净整洁、街道平整顺畅绿化亮化、墙壁白化美化环境优美……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文旅融合型和美乡村。”长征村村民李玉胜侃侃而谈。
      为何叫蒲公英小镇?张慧斌说,除了有漫山的蒲公英,蒲公英坚忍不拔、顽强务实的品质是小镇用此名的主要原因。不管在肥沃的田野,还是在贫瘠的山坡,甚至石缝间,蒲公英都能绽放生命的绿色。长征村村民也像蒲公英一样,保留着奋斗不息的“长征精神”。另外,蒲公英还象征着自由精神,蒲公英小镇上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开诊所、办餐馆、投资民宿,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随风而行到小镇,并扎根下来,成为新长征村人。
      “六馆一廊一园”为啥都与中药材有关?长征村的产业基础就是中药材。
      长征村有5000多亩土地,山坡丘陵地居多,村“两委”邀请林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实地考察,发现这些土地适合种植中药材。
      就这样,5000亩的土地上就种植了连翘、黄芩、柴胡等中药材,还引进了中草药深加工产业、药妆生产线和药草茶生产线,研发销售“沁兰舒”系列植物护肤品和手工皂,形成了完整的康养产业链。
      此外,村集体收购村民闲置旧房屋及宅基地23处,用于蒲公英小镇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药茶体验馆、陶瓷体验馆、康疗馆、中医文化馆、药膳养生馆、上党道地中药材体验馆、中医药文化廊、梯田药用植物赏析园“六馆一廊一园”。
      蒲公英小镇初具规模,吸引外乡人前来创业,沂蒙地锅鸡、东北烤肉等特色餐饮入住。“我们聘请了老中医在蒲公英小镇坐诊,和村卫生所整合了资源之后,为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今年我们又请了本土网络达人,在蒲公英小镇直播。”张慧斌说,去年一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村里现在是越来越热闹。
      漫步在观光路上,一步一景,美食、民宿小院各具特色,游人或感受中华医药文化,或亲手制作手工皂,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
      如今,长征村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种植观赏、养生产品体验、享受中医药民宿、品尝特色餐饮、中医康养理疗等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康养基地。农民田头有活干、村里有班上、家门口有钱赚。2024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将近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余元。

    本报记者何海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09-27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