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种植导航

小麦出苗后科学管理指南

  目前,我省水地冬小麦播种已过半,旱地小麦大部分已出苗。针对部分地区前茬作物收获推迟、导致小麦播期偏晚,一些田块播量偏大、苗情复杂等情况,小麦体系以“保苗长叶、促根增蘖、促弱转壮、保壮稳长”为重点,制定《小麦出苗后的科学管理指南》,指导农户狠抓小麦冬前管理,确保安全越冬。
  一、查苗补种,移密补稀保苗全
  小麦出苗后,如有缺苗断垄,要及时采取措施。缺苗占比不大时,于小麦三叶期后把过密的麦苗移栽一部分到缺苗处,栽植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节”为宜,或者先将种子催芽后再补种,栽后浇水,要注意补种原品种种子,防止品种混杂。
  二、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培壮苗
  对于墒情较好的晚播弱苗,冬前一般不需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2~3遍,以松土、增温、保墒;对于墒情较差的麦田,应浇好分蘖水,以培育冬前壮苗,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以增温保墒;对于整地质量差、地表坷垃多、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可在冬前及越冬期镇压1~2次,以压碎坷垃,弥实裂缝,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对于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覆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5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对于旺长麦田,要控制地上部旺长,防止越冬期低温冻害和后期倒伏。
  三、浇好越冬水,合理追肥促丰产
  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促进生长;对于一般壮苗麦田,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左右、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为最好。早浇气温偏高会促进生长,过晚会使地面结冰冻伤麦苗。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完成浇越冬水,浇水后墒情适宜时应耙耱或浅锄,防止地表龟裂板结;“一根针”或“土里捂”晚播麦田可不冬浇,应浅锄松土,增温促长;若墒情差,可采用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浇水追肥,亩灌水量25~30m³,促进生长。冬浇一般不追肥,若底肥施用不足或出现缺肥症状可亩追施尿素5公斤。
  四、防病治虫,适时除草促生长
  在日均气温高于6℃以上晴天,根据麦田优势杂草种群选择对路除草剂,对已过三叶期麦田进行化学除草,要严格按用量和药液量均匀喷雾,不重喷漏喷。田间条锈病病叶率达0.5%~1%,或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选用三唑酮或烯唑醇、戊唑醇等;百株麦蚜数量达500头时,应选用啶虫脒或吡虫啉、抗蚜威等,兼治红蜘蛛;当每33cm行长红蜘蛛数达200头时,用阿维菌素或马拉·辛硫磷混剂等,兑水均匀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地块,可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开浅沟撒施药土或顺垄灌药水防治。
  五、冬前控制旺长保稳定
  1、镇压划锄 发现有旺长苗头的麦田,在麦苗分蘖以后适时镇压,可减缓叶片和叶鞘生长,控制分蘖过多增长,同时可破碎坷垃,弥合裂缝,保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应选择午后晴天无霜冻时镇压,且镇压应注意顺一个方向,不可反复镇压。及早中耕、深中耕,在小麦行间深锄6-8厘米,切断部分根系,减少对养分的吸收,以控制地上部分徒长。
  2、化学调控 通过叶面喷施化学控旺剂,抑制冬小麦地上部生长,减少对水肥消耗,促进根系生长。化学控旺可选用多效唑、矮壮素、烯效唑、多唑·甲哌鎓等对水均匀叶面喷雾。化学控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用量用药,并根据旺长程度,在允许范围内调整,旺长严重麦田选择上限用药量,否则应选择下限用药量,同时要确保喷施药液量,做到不漏喷、不重喷。
  3、肥水控制 旺长麦田和有旺长趋势麦田,冬前可不进行冬浇,通过控制肥水供应,控制进一步旺长,但应加强田间墒情监测,若墒情过差,可在早春浇水,避免因缺肥水,春季转弱。
  六、严禁牛羊啃青保麦苗
  畜禽啃青会造成光合绿叶面积减少,分蘖节外露,抗冻性减弱,冬季和早春冻害加重,造成分蘖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而减产;若墒情差,土壤疏松,畜禽啃食可将麦苗连根拔出,造成缺苗断垄,即使及时浇水施肥补救,也会造成减产,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可高达30%以上。

  山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临汾综合试验站姬虎太 王敏 马小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09-27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