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书香墨韵

一册家谱

  • 作者采访陈氏后人

  • 陈氏家谱

  • 陈映桐先生

  •   我一直有心为家族编写一本家谱,但又不太熟悉家谱的编写体例,于是参阅其他家族编写的家谱是了解家谱体例的一个捷径。于是利用逛旧书市场的机会,我大量收集能够见到的家谱,渐渐地喜欢上了家谱收藏。目前,已经收藏了不同时期全国各地的家谱五百余册。
      2024年8月14日我受山西省文联《火花》杂志社邀请参加赴介休的采风与学习。学习之余,我去了华北最大的古玩城介休张兰古玩城淘书。其中,在一家古董店里看见一册毛笔书写的家谱,字写得特别漂亮,遒劲有力,内容也很有特色,有异平常所见。店主要价400元,我以350元购得囊中。
      不过,可惜的是,这册家谱的封面已经丢失,而家谱里家族世系只书写名,没有写姓,不知道是什么姓氏的家谱,也不清楚家谱的籍贯是哪里。像家谱这类民间文书,要研究它,首先得知道是什么时期什么地方什么人编写的,这些信息对于解读和研究家谱非常重要,恰恰这些信息都缺失不存。如果都不知什么地方什么姓氏的家谱,对它就不能做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回到单位后,我仔细阅读这本家谱,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利用家谱中的细节进行分析判断,看是否能够判断出家谱的姓氏与籍贯。有时候研读这类民间文书,有点像考古挖掘,也有点像福尔摩斯破案,是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进行探索发现,不能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家族姓什么

      仔细研读这册家谱,其中有些信息,为我判断这个家族姓氏提供了依据。这册家谱和过去的古书一样,是竖行抄写,从右往左读。家谱的首页第一行下端盖有一枚红色印章,印章上的名字为“陈士致印”,这个印章应该是这本家谱的作者或者收藏者的印章,初步判断这个家族可能姓“陈”。
      这册家谱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谱。由始祖开始发展到中、东、西三支。家族始祖的名字叫朋,字远来。名与字的连接大概取有朋自远方来之意。家谱中说始祖的字是后人给补加的,生前并没有字。大概是为了增添一个家族的文化内涵。始祖朋生养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奈、輗和軏,家族从此分为中支、东支和西支三支。其中长子奈为东支,而东支的第四代有一人叫大宾,生有五个儿子,家族从此又分为五门。五门繁衍颇盛,这册家谱主要是记录这五门的繁衍情况。这是家谱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记的南支。家谱中除了中支、东支、西支三支外,在家谱的最后边,增加了南支的传承世系,并交代了南支的来历:
      南支本姓刘,乃讲命刘先子刘辛、刘奎,因逐流民改姓陈,入户当差,立为南支名陈辛、陈奎。
      给这个家族当差的刘姓人家,因为官府驱逐流民,他们为了避难,改刘为陈,这一节家史,最后证实了这个家族的姓氏的确是“陈”。

    家族居住地

      读过这册家谱后,我觉得这册家谱有两个特点,一是家谱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家族各支繁衍兴衰的实际情况。如有一门没有了后代,编写者就如实地写“无后”两字。一个家族,各支有各支的情况,各门有各门的传承,繁衍生息有兴有衰,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就断了血脉,有的一门均无后代,有的一门十户,仅留一户有后代,其他九户无后代,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二是这册家谱清晰地记录了陈氏家族姻亲的籍贯,也就是陈氏家族媳妇的原籍,或者女儿改嫁的地方,这些内容在我所读的家谱中鲜有记录。
      为什么家谱中要标明陈氏姻亲的籍贯呢?我想一个是区别的需要。过去女子没有名字,结婚后只称某氏,一般为了便于区别和称呼,就叫某某村的某氏。再一个,标上姻亲的籍贯,也显示出一个家族对姻亲的重视。毕竟通过婚姻才增加了一个家族的社会交往范围。而恰恰正是家谱中姻亲的籍贯为我们判断陈氏家谱的籍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经查,大部分属于今天汾阳市所管辖。比如四个镇:城关镇、三泉镇、演武镇、阳城镇均属于汾阳市。这说明陈氏家族结亲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汾阳市的这些地方,从侧面说明这个家谱记录的是汾阳某一村镇的陈氏家族。
      陈氏家族具体是汾阳哪个镇哪个村子呢?家谱并没有具体说明。如果陈姓人家有与本村人结为亲家时,就在家谱写姻亲籍贯为“本村”。
      家谱中的“本村”具体是哪个村子呢?我们首先运用排除法,上面提到过的五十多个村子不是“本村”。
      婚姻圈是传统乡间社交范围的标识,成就婚姻无论来自亲友还是媒妁,姻亲结缘范围基本限于20公里之内。这一范围内,以男方所在村落为中心,形成远近不等的婚姻圈,以5公里为半径的区域为主要联姻地。无论平原还是丘陵山区村落,姻亲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
      因此,陈氏家族的联姻地应该以“本村”为中心,方圆五公里为半径的区域为主要联姻地,也就是陈氏家族的第一核心联姻圈。
      陈氏家族联姻的村子,密集分布在阳城镇所辖的村子,阳城镇位于汾阳城南2公里,汾孝两市之间,东接演武、西接三泉、栗家庄。家谱中提到的联姻村落共有五十多个,一半以上均是阳城镇所属村落,“本村”与阳城镇及所辖村落如此密集的联姻,说明陈氏家族居住地很可能是阳城镇所辖的一个村落。
      在阳城目前所辖村落之中,有三个村子,在陈氏家谱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是文侯村,一个是节义村,一个是董和村,陈氏家族居住的应该是哪个村子呢?
      要想对家谱一类的民间文书进行深入研究,就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于是在2024年8月22日,我先联系了汾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尔学礼先生,并把我掌握的家谱的相关信息发给他,希望他能够帮助请教当地文史专家,寻找家谱中陈氏家族所居住的村子。很快,尔主席就给我发来了信息,他请教研究汾阳文史的专家侯廷胜先生,侯先生看过材料后,初步判断陈氏家族应该是汾阳市阳城镇董和村的,他说董和村和见喜村是两个联体大村庄,“先有王董二户,后有陈宋两家”是董和村的历史基础。收藏的陈氏家谱就是“后有陈宋两家”中的陈氏。是否属实我们还需要去董和村进行田野调查。
      2024年8月24日下午我们驱车前往汾阳,晚上住在贾家庄村。第二天早上六点,我和太原日报的贺子俊先生从贾家庄住地出发,前往董和村,不到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董和村。董和村和见喜村交错联结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界。农村人起得早,路上有人已经出门锻炼,我们问一位老人,董和村姓陈的人家情况,他告诉我们去找一个叫鼓生的,他最了解。于是我们便去了鼓生家,才早上六点半,鼓生已经在院子里开始了劳作,侍弄他所种的蔬菜,当我们拿出家谱让他看时,鼓生说,这不是他们陈家的家谱。他们这支陈氏迁移到董和村很晚,是一个很小的家族。他建议让我们去问问董和村另一支陈氏家族,问问名叫映桐的人,应该是他家。一听说映桐,我心里就有数了,因为正好家谱中有“映”字辈,正好对上。我们打听到映桐已经九十多岁了,有一个女儿叫拉成,在村里临街开一个卖油店,为了避免惊扰到老人,我们打算先找找他女儿,结果没有联系到,我们计划直接去找映桐。不料路上,竟然碰见一位骑车子的老人,一打听,他也姓陈,名叫懋芳。正好是家谱中懋字辈,今年70岁,当我们说要找映桐时,他说,映桐是他叔叔。直接带我们去了映桐老人家。
      映桐老人身体很好,今年93岁,是陈氏家族最年长的人,平常他一个人生活,今天正好他的大女儿在家照护他。映桐对家族的往事了解不少。他说,董和村现在是杂姓村,但在之前,主要是王、董、陈、宋四家。当翻看我收集的家谱时,在家谱中找到了他的名字,老人特别激动,他的父亲、爷爷的名字都在家谱上。现在他们陈姓人家还按家谱排的字起名。这就是家谱展现出的家族的凝聚力。
      到此,终于确认了家谱的籍贯是汾阳市阳城镇董和村。这册家谱名称应该为《汾阳阳城镇董和村陈氏家谱》。我们和映桐的女儿加了微信,相约有机会把家谱整理出来,作为家族资料保存,继续发挥家谱在保存家族历史,传承家族世系,弘扬家族文化、凝聚家族力量的重大作用。

    家谱的利用

      中国是善于记录的民族,也许是怕时间过得太久之后,人们会忘记曾经的人与事。或者口头相传,或者著之竹帛,或者雕于石崖。国有国史,方有方志,家有家谱,构成中国历史的三级记录,这些记录尽管会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而亡佚或残破,但是经过历代人的保存与整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中国的历史信息。
      而家谱是记录家族血脉世系传承和重要人物生平的家族文献,保留了家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可以补充国史方志之不足,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可供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遗传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研究使用。
      对于家族而言,家谱让家族人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知道了家族的文化与历史,家谱可以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无论同一家族的人走到天涯海角,血脉相连总是让一家人感到亲切与温暖。“我”从哪里来,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三代以上的世系传承情况,就是因为没有家谱资料保存,每个人都应该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寻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人生的终极答案。

    刘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09-27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