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经济新闻

“三农”小体量做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大同平城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蹚出特色振兴之路

  开栏语:为贯彻落实全省召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精神,本报今日起开设“千万工程在山西”专栏,集中展示全省各地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面的做法、成效,为推进全省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平城区作为大同市核心区,农业体量小,纯农业村仅23个,农村人口126264人。“三农”工作相对来说是弱项,是短板。如何补齐短板,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近年来,平城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擦亮“特”的品牌,延伸“产”的链条,创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综合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奋力蹚出一条平城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锚定智慧农业
创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今年3月,大同市农业农村局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在平城区小南头街道推行玉米“吨粮田”创建项目,打造千亩以上连片的“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
  大同市雨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地平水浅、土地集中连片的西谷庄村租赁2500亩土地,使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实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项目。
  “播种拖拉机新加装了国产北斗导航系统,试点田实现了北斗导航无人播种,实行宽窄行种植,播种、覆膜、铺滴灌一体化作业。试点田全部使用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紧凑型密植品种——先玉1483,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品种支撑。”大同市雨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吉子平说。
  9月28日,在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平城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专家对试点项目进行田间测产。测产显示,试点玉米平均亩产达到2481斤,比去年亩产2148斤,提升333斤,增幅达到15.5%。
  “西谷庄村实施‘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是今年农业农村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通过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北斗+智慧农业’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对平城区玉米单产提升试点项目给予高度肯定。
  西谷庄村实施“北斗+智慧农业”实现玉米单产提升,西王庄村实施“飞地经济”,实现农业高效发展。
  作为大同市的核心区,平城区农业用地紧缺,如何解决农业发展用地不足问题?平城区小南头街道西王庄村创新发展理念,在云州区东马庄村流转1800亩土地,以种植玉露香梨为主,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三年时间,打造出“梨园水庄”农园综合体,为平城区农业发展注入“新引擎”。
  平城区依托东南部小南头街道耕地集中连片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全力打造东南部“观赏+采摘”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带,创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挖掘乡土文化
构建农文旅产业发展综合区

  10月21日,记者走进马军营街道阳和坡村知青大院,一排排知青宿舍、一间间知青工作室、一件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老物件,顿时让人产生历史联想。仿佛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知青大院内依旧保留着上世纪60年代风貌的供销社引人注目,木式柜台上放着算盘、货架上摆放着手电筒、橙子粉、针线盒、各种布料……正在参观的游客不时感叹,指着一双黄球鞋激动地说:“在我的记忆里我父亲经常穿着那双球鞋下地劳动,还有那件海军衫,当时特流行。”
  据悉,阳和坡知青文化大院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占地面积约13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在20世纪70年代共68名下乡知识青年在此居住学习生产。阳和坡村充分挖掘知青文化,2021年10月,整体修复了从前知青生活过的食堂、宿舍、供销社……成了村里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3 年共接待游客20.68万人次,营业额166.57万元。2024年春节期间销售半成品礼盒4200份,实现营收210万元;‘五一’期间,阳和坡项目知青文化大院共接待游客5500人次,营业额6.3万元。”阳和坡村村委委员刘鹏说,“下一步将继续以‘知青文化+特色旅游’为突破口,建设民宿和农村传统十坊,逐步打造产业、文化、康旅融合发展的‘阳和坡模式’。”
  阳和坡村挖掘“土”文化搞起乡村旅游,同处于雷公山脚下的小石子村同样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走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小石子村原名小寺子,因北魏献文帝曾于此地建寺禅修而得名,也是北魏皇家祭天之地、狩猎之所。小石子村依托的自然、地理、生态、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得到平城区青睐,将小石子村列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
  2021年10月,小石子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平城区着手建设“小石子村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通过3年建设,将小石子村打造成了一个集民宿、酒店、仿古商业街、滑雪场、高空漂流、采摘研学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10月22日,记者来到小石子村,顿时被眼前景象震撼。具有北魏特色文化迎宾门威武壮观,一条青砖铺底水泥衔接混搭的中央大街一路延伸,将小石子村分为右侧居民区、左侧民宿区,仿古商业街上各种地方小吃门面依次排列,穿过小吃集市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石块砌成的眺望楼,登楼远眺,小石子全貌尽收眼底,现代与传统附体的商业楼,各具风格的民宿群……尽显小石子蓬勃发展之势。
  “从2024年春节,小石子乡村振兴项目正式开始试运营,接待游客达23.8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约400万元。”小石子乡村振兴项目负责人微笑着向记者介绍,随着采摘园区、原乡民宿区、大型游乐区、河岸康养区对外营业开放,景区营业收入会更高,老百姓的腰包会更鼓。
  平城区依托西部马军营街道本土文化,充分挖掘特色北魏文化资源,重点围绕小石子乡村振兴示范区、阳和坡知青大院,带动周边安家小村、上下皇庄,形成农林文旅康产业经济带,打造西部农文旅产业融合集聚示范区,在农业赛道上奋力跑出平城特色。

发挥近郊优势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10月22日,记者走进白登山街道金家湾村,村口公园广场上村民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文化长廊闲谈,沿着干净整洁的街道一路前行,整齐划一的居民房和泥土色立面墙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美感。在紫金农业种植合作社院内金灿灿玉米堆积如山,农民围着玉米堆清理玉米皮有说有笑,一派丰收欢乐景象。
  “我们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主街道路、巷道全部硬化,全村安装路灯150多盏,对村庄所有墙体进行美化,全村开展污水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入地,煤改电、户厕改造全覆盖,金家湾村实现美丽乡村蝶变。”金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田杰向记者介绍,作为近郊农村,金家湾在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上持续发力,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村民浴室,如今,水电路网气等基础设施全面与城市接轨,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金家湾村是平城区近年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缩影。
  一组数据可以诠释平城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工作力度。2024年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6公里,48个建制村全部通双车道公路,硬化路通车率保持在100%;在提升农村网络保障能力方面,推进物联网等技术广泛用于农业农村,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积极创建数字工厂和数字乡村;在教育方面,为30所学校安装常态录播设备,为10所学校配备计算机室;招聘120名优秀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开展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在医疗服务保障方面,持续做好县域医疗帮扶工作,不断推动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达标率建设,推行“乡招村用”工作;在就业服务保障方面,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招聘活动,充分发挥区零工市场就业服务平台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
  近年来,平城区不断探索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城郊型乡村振兴做出有益探索。

本报记者何海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08期

  • 第2024-11-05期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09-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