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种植导航

老年高血压知多少

  

一、老年高血压的定义

  老年高血压即年龄≥65岁人群,血压≥140/90mmHg。根据指南,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另外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老年人,即使血压<140/90mmHg,也应诊断为老年高血压。

二、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1、老年高血压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增高,这成为老年高血压最常见的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高达65%,而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比例更是超过了90%。
  2、老年高血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脉压增大。由于老年人的收缩压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舒张压则趋于降低,导致脉压增大。这种增大的脉压可能对脑卒中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3、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继发性高血压的漏诊率较高。尽管在年轻人中更常见,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此外,嗜铬细胞瘤以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性高血压也应引起注意。

三、老年高血压的降压原则

  老年高血压患者多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正常甚至偏低,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同时也应避免舒张压过度降低。对于老年高血压,需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降压药物并加强监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缓慢地增加治疗强度,直到血压达标。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应筛查并控制各种可逆性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肥胖等)。

四、老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1:凭感觉吃药
  许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常不测血压,仅凭感觉吃药,没有不舒服时少吃甚至不吃降压药,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就突然加大药量。其实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不测血压,盲目服药,不仅不能让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恶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误区2:间断吃药
  有些老年人在吃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见血压降至正常,即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经过一段时间见血压升高,又再次吃药。这样一用一停,人为地使血压降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如此对人体的危害很大,不仅会促使病情恶化,而且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进一步治疗。
  误区3:开始不能用好药
  老年高血压患者认为,先要从便宜的、效果差的药开始用,要把好药留到以后用,甚至用一些被临床一线淘汰的药物,结果吃了以后,降血压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血压波动大,加重了对心脑肾器官的损害。
  误区4:降压要快、要达标
  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病心切,常常擅自加倍服药或多种药物并用,致使数天内血压大幅度下降。降压过快引发脑梗塞等严重后果。一些老年人甚至希望把血压降到130/80mmHg,结果出现头晕无力甚至脑梗死的情况。
  误区5:睡前服药
  有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认为治疗效果会好些。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在睡眠后,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都处于放松状态,血压比白天要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两小时后正是药物的高峰期,这样就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误区6:滥用、乱用药
  有些老年患者,不按医嘱用药,而是按照别人治疗高血压的方法用药,或者盲目相信电视广告宣传,这样往往会延误疾病的治疗。

五、老年高血压的预防

  1.合理膳食
  2.积极运动
  3.控制体重
  4.戒烟
  5.稳定情绪、保证睡眠
  6.定期测量血压
  

山西盈康一生总医院 李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08期

  • 第2024-11-05期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09-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