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报道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高寒所:500亩有机旱作科研基地助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 土壤地力培肥。

  • 有机旱作科研示范基地。

  • 玉米膜侧播种技术示范。

  • 兄弟单位技术交流。

  • 组织田间观摩培训。

  • 项目中期检查指导交流。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科研人员现场观摩培训交流。

  •   本报讯(记者张美丽)“为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稳定晋北地区玉米、马铃薯、黍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机旱作科研基地项目建设,依托高寒所科研优势,通过在小南头中试科研基地,示范推广集成旱作农业栽培技术,进一步拓宽和加强‘五良’综合配套技术、作物轻简化栽培技术和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等,提升玉米、马铃薯、黍子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优势。”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马涛副研究员说。
      玉米、马铃薯、黍子等作物有机旱作集成技术是高寒所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引进、试验、总结出的综合技术,具有适应性强、可推广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据悉,该有机旱作科研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在小南头中试基地建设500亩有机旱作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聚焦有机旱作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大关键要素,通过良种良机良技试验,集成区域作物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展示,实现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对推动全省有机旱作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据介绍,在今年项目实施周期内,小南头500亩有机旱作科研基地建设聚集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优势科技资源,瞄准行业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建成100亩科研试验基地和400亩中试推广基地。试验基地主要围绕玉米膜侧播种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技术、黍子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精量施肥技术、马铃薯高垄双行水肥一体化精量控肥技术等技术开展了科研攻关;在综合应用玉米宽窄行高密度覆膜种植有机旱作栽培技术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体系的基础上,试验示范了10个玉米品种,结合高垄单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有机旱作栽培技术等集成技术,试验示范了13个马铃薯品种,结合多项有机旱作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了4个黍子品种,同时筛选适宜区域种植的特色作物抗旱品种;在新技术示范展示基地项目实施过程中,集中展示了玉米“浅埋滴灌+早熟品种+密植+水肥精准管理”“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技术、膜侧播种技术、垄膜沟播栽培技术、宽窄行高密度覆膜种植技术等5项技术;马铃薯高垄双行、高垄单行以及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等3项技术;黍子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高效栽培技术和全膜覆盖栽培技术2项技术。
      在400亩推广基地,同时示范推广了100亩玉米膜侧播种技术,100亩玉米垄膜沟播栽培技术,100亩玉米宽窄行高密度覆膜种植技术,60亩马铃薯高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20亩黍子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20亩黍子全膜覆盖栽培技术。
      项目实施通过多项有机旱作集成技术的综合应用,解决了玉米、马铃薯、黍子生产中存在的优种良法配套不够,水肥资源协同利用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通过综合实施多项生态施肥防治措施,达到有机生态循环的目的,通过这些技术体系综合应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项目实施集成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等种植技术3套,筛选出适宜区域种植的特色作物抗旱品种3个以上,示范区域特色作物有机旱作技术7项,培训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100余人次,推动科研成果与生产有效对接。
      通过该科研基地的建设,将有效解决当前晋北地区玉米、马铃薯和黍子生产的瓶颈问题,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该科研基地建设对带动晋北玉米、马铃薯和黍子产业发展,对推动我省有机旱作农业提质增效都具有重大意义。
      据介绍,高寒所建所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90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5项;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128个,累计推广面积达到9000万亩,创社会效益35亿元以上;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700余篇。主要育成的马铃薯和杂粮新品种在我省晋北及周边省市同类生态区广泛推广,特别是马铃薯、黍子等推广覆盖率占80%以上,为特色杂粮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15期

    • 第2024-11-12期

    • 第2024-11-08期

    • 第2024-11-05期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