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报道

减少“白色污染” 为农田“清肺排毒”

——我省科学使用回收废旧地膜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 阳高县废旧地膜回收现场。

  • 壶关县兴唐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地膜。

  •   地膜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解决了我国干旱地区和冷凉地区无霜期短、产量低的问题,曾被誉为“白色革命”。随着地膜用量的不断增加,地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膜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将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作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方面的重要内容,明确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突出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
      10月17日,省农业农村厅向广大农民朋友发出倡议,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地膜残留的危害和回收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积极回收废旧地膜的意识,助力全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

    全域回收
    多种方式减少“白色污染”

      11月1日,在阳高县罗文皂镇太平堡村机械回收地膜现场,伴随着机器轰鸣声,拖拉机牵引着残膜回收机,在地里来回穿梭进行回收作业,秸秆与地膜瞬间卷入机器,完成回收、打捆,土壤中的“白色污染”被逐一清理,一捆捆自动掉落下来。
      阳高县副县长马斌说:“为了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将‘杜绝使用非国标地膜’‘提倡使用新国标地膜’‘推广使用加厚地膜’‘谁使用、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科学使用地膜的重大意义,提高农户参与地膜回收的积极性。目前我县根据地块不同,选用的是大型机械和小型机械两种收膜方式,我们在个别地块,通过人工捡拾的办法,把剩余地膜全部清除。”
      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王志明说:“根据我省地膜科学回收工作安排,我县最近陆续开展残膜回收。残膜回收后,提高了土地质量,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而且现在残膜回收都是机械化了,对村民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
      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地市根据地域情况,通过不同方式回收“白色污染”。
      11月7日,壶关县农业农村局生态环保站魏双兵告诉记者:“壶关县以种植粮食和设施蔬菜为主,大部分地属丘陵地带,我县采用人工捡拾方式对地膜进行回收。目前,全县已做到‘天上无飞膜、树上无挂膜、地里无堆膜’。”
      初冬时节,在我省河津市,农田内处处可见捡拾废旧农膜的身影,村民们手捡车拉、耙搂杈挑,将捡拾的废旧农膜装袋,送到指定地点处理。河津市副市长毋勇敢说:“近年来,河津市发动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和农户,采取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清理田间地块的废旧农用残膜,对村庄周围、田间地头、交通沿线、林带、河渠沟道的农用残膜全部进行捡拾清理,做到应捡尽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有效防止了田间地头出现随意焚烧、填埋等情况。”

    典型示范
    可复制推广减少污染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专家组赴全省各地市开展专题调研,探索总结出阳高县废旧地膜回收“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壶关县废旧地膜“以旧换新”模式、河津市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模式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农田地膜综合治理一整套方案,推动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阳高县作为三晋农业大县、晋北粮食高产区,每年农膜使用量约2500吨,其中地膜1500吨,棚膜1000吨。通过多年实践,该县从农膜生产源头抓起,让农膜生产企业担起回收责任,废旧农膜回收与企业效益挂钩,打通了废旧农膜回收渠道,按照“政府扶持、部门引导、企业牵头”的原则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
      记者在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的大院里,一个特殊的“身份”呈现在记者眼前,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赶着毛驴拉着一车废旧地膜缓缓地走上地磅秤过磅、登记……换来一张百元大钞。
      “我们公司从销售地膜开始就谋划回收方案,通过设立回收网点,组建地膜捡拾队伍等,把废旧地膜收集起来。收回的废旧地膜通过人工分拣、机器破碎、清洗、甩干、造粒,生产成滴灌带,真正做到‘谁生产谁回收’,实现了循环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瑞介绍。
      此外,阳高县还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专门列支300万元资金,其中200万元用于支持项目区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补贴,另外1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地膜回收工作,全面提高农民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的积极性。
      壶关县作为丘陵地带,全县农膜使用总量达514.17吨。为解决废旧地膜带来的污染难题。壶关县立足本县实际,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原则,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工作,探索出废旧地膜“以旧换新”的回收利用新模式。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激励机制,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及回收点实施以奖代补;坚持“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让全县农民科学使用地膜,清除废旧地膜,自觉捡拾地膜;并确定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带动周边村镇农民捡拾废旧地膜,按照5.5:1的比例兑换新地膜。
      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负责人秦郭红对记者说:“我们这个合作社是除公司以外最大的废旧地膜回收网点,位于壶关县店上镇,周边交通便利,覆盖3个乡镇、100多个村。每年秋收之后,有40多个农用三轮车负责收集分散农民捡拾的废旧地膜,统一拉运到这里,目前已经回收了40多吨废旧地膜了。”
      地域不同,回收方式不同。河津市地处我省西南部,全市耕地面积32.89万亩,主要以冬小麦、夏玉米、蔬菜、干果、水果、药材等为主,全市每年地膜及棚膜使用量200余吨,滴灌带使用量1000余吨。为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河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收集与资源化利用之路。
      该市通过建立农田残膜监测点、设立回收网点,完善收集体系、加大捡拾力度、执法宣传力度、回收转化再利用等模式推进科学回收地膜。
      河津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马杰说:“目前,全市设立了8个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乡镇回收网点、1个收储中心及1个再利用中心。回收网点负责将回收的农膜、滴灌带等送到收储中心,由收储中心打捆送到再利用中心,基本形成了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回收体系。同时利用河津市寰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承担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环节,按每公斤2.4元的价格回收废旧地膜、废旧滴灌带等,将回收的农业废弃物再生产新的滴灌带以租促售,并且低价铺带,免费抽带,负责回收,打通了废旧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最后一公里’。”
      寰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目前采用机械化集中回收和人工捡拾两种方式,辐射万荣、稷山等周边县,每月可回收地膜150吨,棚膜240吨及大量废旧滴灌带等,使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耕地质量,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村民以往随意丢弃和焚烧废旧农膜的不良习惯,使‘白色垃圾’变废为宝,也使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从而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利用、农民增产增收的多方共赢局面。”

    政策引导
    科学使用回收废旧地膜

      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果,可使农作物提早播种、提高出苗率、减少草害,在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2024年,我省承担中央财政项目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试点工作以来,分别在36个县和45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姚继广表示,我省地膜年覆盖面积900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近1/5。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要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源头管控,让非标地膜无处藏;坚持科学使用,让地膜可回收;坚持模式创新,让地膜能回收;坚持分类施策,让地膜全处置;坚持政策扶持,让地膜保回收。
      据了解,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为推广科学使用回收地膜,要求我省各地市要建立健全“村有临时回收点、县有专业化收贮站、市有回收处理中心”的回收处置网络体系,紧抓源头管控、科学使用、有效回收、分类处置、政策扶持五个环节,做到“四个一”,出台一套意见、制定一套方案、创新一个机制,做好一个项目,形成适合本区域的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机制。
      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表示:“为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们积极推进试点项目,按照有关要求,利用中央资金对试点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进行补贴。目前正是回收的关键时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握时间节点,强化工作措施,有力有效推动地膜处置工作。继11月1日和11月7日,分别在阳高县和壶关县开展地膜科学回收培训班后,接下来将继续推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全面提升我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

    本报记者史晶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19期

    • 第2024-11-15期

    • 第2024-11-12期

    • 第2024-11-08期

    • 第2024-11-05期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