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民报》始终紧密围绕中央、省委“三农”中心工作,全心全意为百姓和涉农部门服务,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形式,服务全省广大农业农村干部群众,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作为坚持40多年新闻写作的我,与这份报纸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山西农民报》创刊75周年之际,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到与她的交往和走过的路,与之相关的话题瞬间明亮了我的眼眸,心情随之荡漾起来。当年的纸质报和如今的电子版、公众号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日日相见的“老乡”。
初识《山西农民报》是在1981年,当时农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农民报》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农村改革,及时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报道各地涌现的改革新事和创新人物。受其影响,我也开始拿起笔将农村的新鲜事、新风尚写成稿子寄往报社。1982年11月6日,我的处女作《山村建起灯光球场》得以发表,激发了我对新闻写作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我就年年自费订阅《山西农民报》,并将读过的报纸按月装订成册保存,发过的稿件都制作成剪贴册,我的家也成了周围农民通讯员查找各种资料的“阅报馆”。
这些年来,我先后在省内外多家媒体发表新闻稿件3500余篇,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山西农民报》的培育引导。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还购买订阅了新闻写作相关书籍和报刊,并向编辑老师请教,渐渐地与许多编辑记者老师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关爱与帮助。
《山西农民报》不仅紧扣时代脉搏,宣传党的“三农”政策,还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我曾采写多篇稿件反映农民的实际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每当看到稿件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时,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铭记在心。这份报纸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新闻写作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多年来,我专注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牺牲业余时间东奔西跑,与基层单位和农民朋友建立联系,确保新闻线索不断。我兼顾种地、打工与写稿,成功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新闻,如《冯老师真情赞三峡》《王安生独创“梅花”字献奥运》《众志成城圆水梦》《两老躯义举带来近30万捐资》等引起广泛反响,成为多家媒体的特约通讯员。2012年及2015年记者节,《山西日报》与《吕梁日报》分别报道了我的事迹与坚持笔耕的故事,孝义电视台也为我拍摄了专题片。2017年春节,原孝义市文化局局长赵处亮老师赠我嵌名联:竹高十丈需仰视有德有才堪称泥腿土记者,华章千篇不寻常亦农亦文写尽乡邑好新闻。使我深感作为一名“土记者”的欣慰。
40年来,《山西农民报》见证了我的成长,从农民通讯员到年发稿百余篇的“铁杆”通讯员,我深感自豪与幸福。我衷心感谢《山西农民报》的扶持与陪伴,祝愿其继续深入农村,勇发乡村振兴的时代先声。我将与《山西农民报》同行,实现自我价值,记录时代变迁。
孝义市兑镇镇后庄村 李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