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山脚下,一头华发,但从未减退每天阅读她的热情;伍姓湖畔,一掬岁月,但总淡化不了对她眷恋的深情。有时候我就在想,冥冥之中有些东西看似偶然,实则天意。
今年10月20日,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山西农民报》75岁生日,每当想起与这份报纸的不解之缘,常常让我浮想联翩。
一次美丽的邂逅,一段不了的情缘。我的思绪回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个暑热的午后,在当时的临猗县卓里乡(现为耽子镇)霍村行政村贾家坡村自然村上空游荡。1996年,仅有28岁的我返乡看望姨姨。其间,果农们在搞好苹果园的浇水增墒、清园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夏季田间管理的基础上,紧抓一早一晚,或饭后、夜晚、雨天等农闲时间,纷纷为本村或相邻村庄的果丹皮专业户分期分批加工果丹皮。趁在姨姨家闲住几天的机会,我不是给姨姨家搬运卷果丹皮所备的原料,就是到左邻右舍帮忙点数、扎捆、转箱、装车……我利用空闲时间写了一篇题为《霍村三组众妇女巧手忙卷果丹皮》的新闻稿,怀着忐忑的心情将稿件邮寄到《山西农民报》编辑部。
没承想,当年9月13日《山西农民报》头版“新闻短波”栏目刊登了题为《霍村妇女加工果丹皮创收》的短消息,那正是我写的稿子。看着自己第一次采写的农村新闻就见了报,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姨姨所在村的果农们更是纷纷拍手称赞。
白云苍狗,岁月留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新闻视野逐年扩展,加上各位编辑老师的热情帮助,我的写作能力、拍摄水平渐渐有了提高。我也认准了《山西农民报》,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向报社投稿子和新闻照片,采用率越来越高。《永济市卿头镇杜家营村60万公斤棉花盼买家》《永济:快板诗里话变迁,悉心育人六十年》《永济:小小红薯苗,增收帮大忙》《永济南郭村“3·15”活动一搞20载》《临猗百万公斤江石榴远销越南》……一篇篇文字报道、新闻图片,承载着我与《山西农民报》的情缘。
悠悠岁月久,一纸情缘长。这些年来,我一直是《山西农民报》的常年订户、忠实读者和热心通讯员,她已经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阅读这份由毛主席亲笔题写报名、多年间有着广泛影响并深受欢迎的报纸,让我既感到亲切,也无比怀念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我衷心祝愿咱报不忘初心使命、发扬光荣传统、紧跟时代要求,一如既往讲好“三农”故事,扛稳重担描绘“三农”新画卷,将报纸办成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此时,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难忘;因为难忘,所以回忆!和《山西农民报》的这一段情缘,是我挥之不去的珍贵记忆。这真是——薪火相传忆征程,恋报情结今犹昔。“三农”发展鼓与呼,图文并茂写春秋。
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永济市涛声图文工作室 薛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