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工作中,我省各地持续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实践路径,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报道好我省各地实践经验,本报记者近期深入全省8个县(市、区)采访,集中展示他们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方面的做法、成效,并于今日推出“‘千万工程’在山西”特刊,敬请关注。
年末岁尾深入盐湖区采访,记者被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场景感动着:三级干部扎根基层挺膺担当,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蓄势筹划,改革方案赋能增量全方位转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日新月异……在这里,“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得到解锁吸纳,外延内涵因势利导被持续丰富创新着。
据介绍,按照运城市委、市政府“规划为先、生态为基、产业为本、治理为要、城乡融合、典型引路”的指导思想,盐湖区全域谋划、系统推进、分类施策、久久为功,积聚力量打造出乡村振兴的精彩样板。
如今的盐湖区,春日绿染巍巍中条南风润,夏季碧波荡漾百里盐湖乐,秋天果甜蔬鲜牛壮虾肥欢,冬日村巷悠然富足和合美……
顶层设计
擘画和美乡村新画卷
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城乡互融互促新格局的规划,盐湖区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发展基础,全面设计“三条绿色走廊”和乡村建设,规划出全面振兴大蓝图。
“在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重点发展双季槐、中药材、酥梨等增绿增收产业,拓展槐米茶、梨膏、梨汁等深加工产业,全产业链配套完善中草药交易市场、冷链物流等;在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重点从‘控污、清淤、添绿、畅通、增产’五个方面发力,累计清理各类垃圾3000余方,完成通道绿化9.2公里,打通11条‘四好农村路’;在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以解杨路为轴线,串联沿线12个景区、18个‘旅游+’新业态,打造汇聚全区乃至全市最优质旅游资源的‘中条山旅游廊道’。”盐湖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毛运泽介绍说。
“在全域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实施乡村设计,按照‘简化、实化、特色化’目标,分类建设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持续提升乡村空间品质,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毛运泽说。
“依托毗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国家4A级景区凤凰谷,我们村按照规划大力推动‘休闲娱乐和城郊商业’,形成了景区务工当职员、土地入股当成员、售卖产品当店员的文旅惠农模式,解决了本村280余人的就业,今年村集体收入超7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以上,‘利城富村’的双赢效果逐步显现。”柏口窑村党支部书记张若尧说。
同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让每个村保留每个村的特色,每条道路呈现各自崭新形象。
——重点解决建筑垃圾有地方倒、乱倒有人管、存量能消化“三个问题”,完善垃圾转运、日常保洁、违法倾倒管理“三个机制”,形成化学除草和机械除草“两个路径”;
——拆除危房危窑危墙和空闲宅基地,拆除影响巷道拓宽的房屋建筑,适度拆除影响巷道美化的外墙散水坡、门坡;
——改水、改厕、治污,同步开展“三线”整治;
——种花、种草、种树,累计完成村庄绿化面积80万平方米,新建乡村小游园213个,实施通道绿化342公里,建成68个园林村;
——全面补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强电弱电、道路巷道、绿化亮化等基础短板,统筹实施42个基础设施项目。
村村都依据规划图实施建设,振兴工程由表及里,乡村从“外表美”转变为“气质美”和“持久美”。
产业为基
开创富民兴农新局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盐湖区在稳基础、延链条、增效益、兴业态上狠下功夫,全面做好“土特产”文章。
城郊型现代农业稳基础。围绕“定产业、抓示范、干项目”的思路,统筹推进粮食产业稳产增收、果蔬产业提档升级、畜禽养殖提标扩容、中药材产业提级增效。今年全区夏粮总产量1亿公斤,发展果树新品种3000余亩,11个果蔬示范园、育苗园、采摘园异彩纷呈;畜禽养殖存栏量152万头(只);海晟源、盐大水产养殖项目投产,南美白对虾弥补了产业空白。
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链条。推动卖“原字号”向卖“预制品”“制成品”转变,附加值不断提升,福同惠、南耀離、三馨食品等企业产品持续丰富;同时培育和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冻干食品、面食肉食加工等项目建设,丰富农副产品加工形态。今年1月至9月,全区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收入完成12.05亿元,产值8.94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55家,位居全市第一。
乡村产业内生动力增效益。“摸清底数、交好朋友、优化服务”,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完善社会化服务。全力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商贸、农产品冷链物流,全方位完善产销供应链;共设立“乡村e镇”电商服务中心14个,培育孵化直播带货电商130余家;全区农机合作社29家,今年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面积31.7万亩。滴滴农业搭建“土地银行”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种管收储售”一体化服务。
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形成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依托农文旅融合产业,沉睡资源“活起来”、休闲农业“热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融合聚力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常平村作为关公的出生地和成长地,用关公文化元素催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村社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立山西常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由常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全体村民出资入股,村集体负责统筹,聘用职业经理人团队经营管理,拓展多元业态,激活‘造血’功能,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挣薪金、拿租金、分股金。今年村集体收入超14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以上。”常平村党支部书记柳定稳自豪地说。
经济做基础推动乡村治理,常平村升级改造了6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集党建宣教、文体娱乐、便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实现“三务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机制优服务,用好被动受理和主动发现“两个方法”,加强义务调解员、专职调解员、兼职调解员“三支队伍”建设;聚焦社保、养老等事项,让办事更方便、生活更便捷……
据介绍,为建强基层“带头人”队伍,盐湖区下派47名机关干部任“第一书记”,招聘230名大学生到村工作,储备498名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在党建引领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建立村民议事协商工作机制;规范了乡村工作履职清单、村民自治、乡村法治建设、矛盾调处化解、多方主体参与等17项工作机制;成立230支农村志愿服务队,包联结对,定期入户走访,帮助解决问题;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成为乡村新风尚。
该区同时鼓励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城郊型农业增加务农收入,顺势而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务工收入,盘活资源资产发展城乡商业增加经商收入,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2023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41元,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2024年有87个村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26个村达100万元以上;建成205家城乡日间照料中心,完成230个村卫生室“六统一”标准化建设,区域养老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本报记者张美丽 通讯员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