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高速,顺着连绵的果树林向前,就到了运城市万荣县。初冬时节的万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乡村焕新颜,农民笑颜开,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近年来,万荣县持续推进“千万工程”,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促进城乡融合,着力建设彰显万荣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小切口”推动“大美丽”
小苹果串联大产业
“以前脏水就倒在大门口,到了冬天结成冰,人踩上去摔个底朝天。到了夏天臭烘烘,苍蝇乱飞,让人倒胃口。现在好了,脏水从下水道里流走了,干净了也卫生了。”闫景村村民宁文选向记者介绍说,“得益于污水管网的建设,村里的旱厕改成了水冲式,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设了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净化后,可以浇地。实现了农田灌溉,循环利用。”污水治理“小切口”推动乡村环境“大美丽”,在此基础上,村里对街道上的乱堆乱放进行了集中治理,现在的闫景村既干净又整洁,村民们都说环境卫生治理得好。
“村里的十字路口都安装了摄像头,谁家乱丢垃圾,谁家乱堆乱放,都可以在平台上显示。”村党支部书记宁培齐对记者说。数字化云平台将全村40个视频监控联网运行,构建起探头全天候无死角照看、巡防队常态化不间断巡逻的全覆盖、立体化乡村治理模式。
此外,数字化云平台还设置了乡村全景、党建引领、乡村政务、乡村治理、乡村民生、乡村产业六大板块,对群众关注的民生资金发放、惠民政策落实、矛盾纠纷化解等37类公开事项动态更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公开、村里村外共同监督。平台设有“村民说事”互动功能,针对村民的各类求助、咨询、建议、意见、投诉,由党员干部在线接单,形成“群众说—党员办—群众评”的闭环办理机制,确保群众意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今年以来平台已发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招聘信息、技能培训、老人证件照拍摄等事项96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村民少跑路”。“可以说‘小屏幕’释放了乡村治理大效能。”宁培齐对记者说。
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闫景村坚持“小苹果串联大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成未来果园、科创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目前,闫景村已建成700余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特优农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同时,村里还积极探索“统一管理、统一耕种、统一销售”的“三统”服务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在推动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闫景村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充分利用李家大院和黄河农耕文明博览园等优质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提升配套服务。近年来,哈哈庄园、善文化研学基地、九号院民宿等新兴业态相继涌现;“晋商少奶奶”旅拍、农家乐、水果采摘等体验项目也持续壮大,美丽资源正在向美丽经济转变。
联产经营硕果累累
乡邻中心温馨和谐
一眼望不到头的果园内整齐排列着一棵又一棵果树,它们与用一座座支架固定着的喷灌设备融为一体,果园内不见地界、不见工人,只见两栋外观为苹果形状的泵房和一栋管理室遥相呼应着。这里,便是乌停村联硕果园。乌停村是一个传统果业大村,耕地面积近7000亩,其中,果木占到了四分之三,“家家都有小果园,户户实现万元户”曾经是这个村果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乌停村果业生产中的问题逐渐暴露。人口老龄化、土地碎片化、种植分散化,是制约乌停村发展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乌停村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果业大户到陕西、河南等地考察。最终,在村党支部引领下,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带头,乌停村拉开了建设“联硕果园”的大幕。
按照“以株定亩、以地入股、统分结合、联产联营、规模适度、利益聚享”的原则,先组织45户地块相邻的果农建立起371亩的“联硕果园”,实行果农土地入股式新型合作经营。在该经营模式下,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从合作社内部选拔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统一进行培训学习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内的其他农民则自主进行职业分流。经营的收入除去各个环节的费用、合作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成员的工资,以及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外,按照入股土地多少进行分红。“采用这种模式,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同时也将体力不支、思维固化的老年人和不会种地、不愿种地的年轻人,从繁重的农活儿中解放出来。让心灵手巧爱种地、会种地的果农集中统一种植管理果园,提高农业的产出和效率。”乌停村党支部书记闫永生向记者介绍说,“联硕果园的优势在于其管理成本低且苹果商品率在90%以上,相比于传统苹果园每亩效益可增加2000多元。看到收益许多原先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还托人找村干部说情,希望加入进来。周边几个村也想搞投资建设。可见联硕果园的经济效益有多好,带动能力有多强。”
产业兴腰包鼓,物质充裕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摆上了“桌面”。为此乌停村对两块空闲宅基地和一处老旧危房进行了改造,乡邻中心应运而生。这里成为了村民们进行文化活动的一处温馨和谐的公共场所。村委委员尉青对记者说:“有急难愁盼的事情不知道如何解决,就到这里问一问。我们的便民服务站提供政策落实、生活资讯、信息资讯3大类服务,包括医保参保、养老保险申领、低保登记申报等36项,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孩子放假了在村学特长不方便,就到乡邻中心上上课。寒暑假期间,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参加绘画、书法、声乐等兴趣爱好班,大学生志愿者和退休老教师免费为其授课。今年暑期班,周边几个村总共有50多个学生报名参加了我们的培训课程。天气日渐转冷没有合适的休闲场所,就到这里坐一坐。我们这里每天傍晚都特别热闹,妈妈团在这儿跳广场舞、唱红歌,老爷子在棋牌室打打牌、下下象棋,小孩子在游乐室玩游戏、拼乐高,充分满足了各个年龄段的文化娱乐需求。”
自2023年10月建成运行以来,乡邻中心已然成为村民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务空间。为确保乡邻中心长期高效运行,每周一至周五,对村“两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进行排班,保证每天两名工作人员在岗。总的来说,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事有所办、居有所乐、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四融合”产业上新阶
集五福擦亮新名片
走进五福村青石铺就的街道宽阔整洁,飞檐翘角的仿古商铺热闹红火。推开一家商户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铁质农具。店主李永岗领着记者来到了展示台前,指着藏品对记者说:“篦子、炉子、臼子、铁砧……刚开始只是搜集了其中的一两样,但出于爱好总想把它们凑成一整套,为此这些年可没少费功夫!”东西回收全了,再成套卖出去,价格也就提上去了。李永岗介绍说,经营铁器回收,他家已经传承了四代传承,在此过程中不仅练就了一双鉴别真伪的眼力,还潜心琢磨出了一套铸铁修复技艺。
和李永岗一样,在民俗文化一条街上,从事旧物回收的还有十几家商户。有回收门板、八仙桌、太师椅的,有回收旧衣、旧物的,还有回收石刻、石雕的……大学生村官赵乾煜对记者说:“我们坚持产村融合,由村集体牵头、聚合能工巧匠、延伸产业链条,建成了旧物加工展示一条街,努力把‘小而散’的农户经营变成‘大而强’的抱团发展,推动旧物交易向旧物加工、古建配套、文创开发的转型升级。
漫步在五福村,但见旧房子融入了新元素,老物件赋予新功能。赵乾煜向记者介绍说,在乡村建设上,五福村坚持‘新旧融合’,尊重古村风貌,注重就地取材,将老学校改造为康养中心、将旧舞台改造为文化活动中心、将废宅院改造为小广场、停车场等服务节点,满足了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日间照料等需求。并且这些公共空间,都以福字命名。五福堂、墨福馆、纳福里、蕴福苑、惜福院……不仅与五福村的村名相呼应,也寓意着村民的日子甜蜜又幸福。
走进五福会客厅,其中会议室、茶室、图书室一应俱全,村民们可以在此议事、接待客商、洽谈业务,学生们可以在此阅读学习;五福村康养中心的另一个名字是惜福苑,寓意立德树人、孝亲为福,这里不仅设置了棋牌室、书画室、阅览区,还配备厨房、餐厅、休息室,可以满足老人们日常餐饮、休闲娱乐的需求;五福堂作为村里的文化广场,不仅能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农技培训服务等活动,也是移风易俗的重要宣传阵地,每到重要节日,五福村会在这里表彰先进、宣传孝老敬亲的典型事例……坚持公共服务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全村公共活动区域除具备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功能外,还兼具驿站、接待、餐饮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五福村将支付宝集五福的线上功能移到线下、将奥运福娃的虚拟场景搬进现实,设置集福打卡点,擦亮旅游文化名片。
“在联农带农机制上,我们坚持户村企融合,三模式并进。在现代果业发展上,招引国内鑫荣懋集团,构建‘企业+农户’模式,年产值3000余万元。在民俗产业发展上,形成‘村集体+能工巧匠+农户’模式,年产值2100余万元;在农文旅产业发展上,形成‘村集体+农户’模式,让民俗旅游成为五福的第三大产业。2023年,五福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赵乾煜向记者介绍说。
起笔点墨,落笔成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万荣,正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奏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乐章。
本报记者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