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千万工程”在山西

泽州:全域融合发展 古村蝶变如画

  • 夜色中的大阳古镇。

  • 保福村的明清古院。

  • 现场直播带货。

  •   泽州,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既承载着千年的厚重底蕴,又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步入新时代,泽州县更是勇立潮头,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号召,深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与智慧,锚定“全域融合”目标,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兴旺,以乡村土地改革、环境整治赋能美丽乡村建设,以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之路赋能乡村振兴,奋力推进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将这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篇章书写在了泽州202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网红经济”激活“沉睡古村”

      11月22日,高都镇保福村,明清古建乔氏宅院内,两株600年树龄的银杏树相对而生,金黄的树叶缓慢地簌簌而落,院里的房顶、院子的地面一片灿烂暖意,在这金色的银杏叶“雨”中,金缮木艺坊的主播正在现场直播介绍自家的木制茶台、茶具……
      近年来,泽州县高都镇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文旅资源为依托,电商赋能为核心,以配套服务为支撑,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全力打造智慧文旅乡村e镇,融合“电商+文旅”两种业态助力乡村蓬勃发展。
      2022年,高都镇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e镇,项目规划涵盖7个行政村,总面积4.88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1.76亿元。其中,地处e镇核心区域的保福村被规划为“电商直播基地”。
      保福村位于高都古镇核心区,作为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的富庶之地,辖内有一处省级文物“高都遗址”及20处不可移动文物。近年来,保福村借乘乡村e镇东风,集中收储古院落,全力打造“院院都是直播间,坊坊都是打卡地”的“一院十八坊”,带动各类农副产品和文创礼品走向全国。
      为吸引各类“网红”入驻,推动古村落变“网红村”,保福村以明清老院为载体,推动生产过程视频化、直播带货场景化,前5年实行免费入驻,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五一”期间,通过网红“探店”、直播引流等方式,保福村迅速走红,累计接待全国游客7.6万余人,销售美食票6500余张,带动促进周边13个农民小吃摊位日营业额超20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余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民生为“墨”书写和美篇章

      走进泽州县南山村,宛如步入江南水乡,独具匠心的别墅群错落有致,栖凤湖畔风光旖旎。作为乡村治理的典范,南山村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更在社会治理和村风文明建设上独树一帜。
      村规民约是村民的共同守则,也是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南山村村委结合本村实际,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小组长会、党员会等会议,在共商共议的基础上最终共定共立村里的村规民约,内容涵盖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孝老爱亲、邻里和睦、乡风文明等方面。用群众看得懂、做得到、乐践行的文字书写下来,让村民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让“小村规”激活乡村治理“大效能”。
      “这一切,关键在于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南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田宁兵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南山村积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一约五会十星”治理模式,成功将村规民约内化为村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并通过“五会”的协同共治和“十星”的量化评比,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自我管理能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乡村善治路径,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乡村治理服务示范村”等称号,成为乡村善治的典范,为全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南山经验”。
      泽州县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的先进经验,创新组建县、乡、村三级基层治理委员会,形成县委抓统筹、乡镇重疏导、村级建网格的工作格局,推动民情在网格掌握、问题在网格化解。推进“党建+网格”治理,把党建触角延伸到“治理末梢”,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村主干“一肩挑”比例达92.17%,“一村一名大学生”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泽州好人”“最美少年”“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宣传,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涵养文明新风。
      归根结底,乡村振兴受益在群众、主体是群众。泽州县始终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基层组织有了更强的凝聚力、战斗力,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

    文旅融合破解“致富密码”

      古街蜿蜒曲折,青石板路在岁月摩挲下泛着幽光,砖石木雕精致入微,阳阿古戏的余音仿若依旧在雕梁画栋间萦绕。大阳,这座2600余年的古镇,保存着3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古镇受土地利用、村庄环境等制约,一度陷入沉寂,古镇核心区内6个村,也因资源分散而收益微薄。
      为“唤醒”这座千年古镇,大阳镇党委政府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出“资源开发,对价市场”机制,与北京立根、北大博雅合作组建大阳古镇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古镇开发运营,村委会以村集体土地、原村委院等入股,合作方注入资金,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活化石”变身“金饭碗”,实现了文旅融合的新发展。
      时近黄昏,大阳镇二分街村的党支部书记程晋艳正在和本村的网红“在下铁蛋”张云一起粉刷醋坊,她向记者介绍说,我们把本村的老院子改造成怀旧记忆博物馆,这个醋坊既能让游客体验醋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还能合作销售当地的醋产品,丰富了游客体验、增加了村民收入、还介绍了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2020年以来,泽州县被列为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大阳镇党委政府抓住契机,通过实施整治入市一批、租赁流转一批、作价入股一批、自我盘活一批“四个一批”模式组织各村将零散土地资源集中收储、整治、流转,打通了土地流通渠道。以前荒废的宅基地,如今被村里有偿回购,将农民闲置农房、沿街商铺等以出租、入股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开发,经统一规划、整体包装后招商经营,一间间小商铺统一门面、整齐排列,为古镇增添了烟火气息。结合“百村百院”工程,更将村集体收储的明清大院进行保护和活化利用,建成高标准的康养民宿,助推古镇旅游品质更上一个台阶。
      2023年,大阳古镇接待游客超55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800余人,人均收入37124元。镇区6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1650万元。
      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时尚浪漫的布置,完善的烧烤设施,免费的儿童游乐设施……今年夏天,山耳东村“湖畔·桃花坞”露营地在各大平台频繁闪现、火爆出圈,成为晋城及周边游客的打卡地。
      山耳东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上世纪90年代的山耳东村就已经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宽裕型小康示范村”。山耳东村党支部书记赵帅介绍说,进入新时代,“红”“绿”家底雄厚的山耳东村,乘着晋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和泽州县景区化村庄创建的东风,凭借依山傍水的资源优势和紧邻市郊的区位优势,通过招商合作、集体运营等方式,陆续打造骑行采摘、红色研学、农家民宿、水上娱乐、露营烧烤等项目,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赛道”,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向“景区化村庄”转变。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山耳东村解决了村里60余人的就业问题,村集体收入由原先的4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100万元。
      在泽州,像大阳、山耳东这样的村子不胜枚举。“千万工程”实践经验在古老的村庄落地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既把诗与远方带到群众身边也把好日子带到了群众眼前,这些村庄正在新时代焕发着崭新的生机。

    本报记者裴彦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1-29期

    • 第2024-11-26期

    • 第2024-11-22期

    • 第2024-11-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