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北部,地处世界养殖业发展黄金纬度带,气候高寒冷凉,全国9个北方农牧交错带核心市之一的大同市,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市和“北肉”平台建设重点市。
近年来,大同市为发展畜牧业,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转变。坚持秸秆“五化”同步发展、种养融合、农牧循环的路径,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深度融合,形成了“秸秆饲料化为主,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稳步推进”的新格局,实现了耕地地力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致富。2023年,全市秸秆产生量138.1万吨,可收集资源量128.2万吨,秸秆利用量119.9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3%,离田利用率86%,饲料化利用率63%。
强化政策引领
促进秸秆利用一体化推进
大同市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优化秸秆“五化”利用、促进秸秆转化增值的过程中,持续强化政策叠加,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能。2019年以来,印发《大同市农村生物质燃料清洁取暖改造指导意见》《大同市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行动》《关于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大同市2024年畜牧产业转型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大同市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同市秸秆综合利用方案》;出台《大同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等文件,不断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秸秆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扎实提升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
强化项目带动
增强秸秆产业发展硬实力
2017年以来,大同市共在7个县区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9个,共计投入资金10989.4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6701万元,撬动社会资金4288.4万元。全市建设秸秆收储运中心67个,培育各类市场主体317家,其中年利用量1万吨以上市场主体7家;5000吨1万吨市场主体4家;1000吨5000吨市场主体70家。在全市推广了“秸—饲—肥”种养循环利用模式、秸秆高温好氧发酵商品有机肥生产技术、秸秆燃料化处理新技术、金耳松茸秸秆基质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五化”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有力促进秸秆高值高效利用。通过重点县项目实施,秸秆饲料拓展了养殖业粗饲料来源,秸秆过腹还田增加了土壤固碳潜力,秸秆燃料提供了可再生能源,秸秆基料和原料丰富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
强化创新驱动
打通秸秆利用生态“循环链”
大同市坚持秸秆综合利用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创新多元化收储运模式,着力破解秸秆收集、储存、运输难题,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收储运中心+收储点+农户”、免费给农民耕地置换秸秆、“收储运组织+种植大户”“经纪人+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同农户合作共赢的收储运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绿色生态循环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熟化推广“秸—饲—肥”“秸—菌—肥”等循环利用技术,打造一批以秸秆为纽带的生态种养循环典型,形成了“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环境增绿”的秸秆利用“循环链”,减少粮食消耗,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绿色循环。
下一步,大同市将以饲料化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重点推进“秸秆变肉”“秸秆变奶”等工程,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聚焦秸秆收储、供应、利用等全链条的关键环节发力,想方设法打通离田利用瓶颈,培育壮大秸秆收储运等专业化合作组织,推动规模以上秸秆加工利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产品研发,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的秸秆产业化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史晶雯 通讯员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