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姬村随记

  一个周末,因事驱车去长治市。逗留期间,偶然发现所途经的屯留区有一村子,名叫“姬村”。忽然记起,在曾经读过的春秋史书上有记载,晋国末期“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新兴诸侯把国君晋孝公赶出国都“绛”(今天的山西侯马),就安置到了屯留。而晋国国君又姓“姬”,这个姬村会不会与那段历史有关呢?上网一查,果然,这姬村就是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的最后归宿地。这也是姬村村名的来历。
  春秋晋国是山西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前后延续600余年,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鼎盛时期疆域囊括整个山西、延展到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几乎是西周末期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唯一大国。在称霸中原的同时,晋国内部曾经的国之柱石“六卿”:智氏、中行氏、范氏、韩氏、赵氏、魏氏,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频繁的争霸“内卷”,极大地削弱了国君的权势。随后,智氏灭了中行氏、范氏,韩、赵、魏三家又联合消灭了智氏,“六卿”变成了“三强”。晋国政权便由这三大家族掌握。到晋幽公时,韩、赵、魏再次瓜分了晋国剩余土地,只把绛都、曲沃两个城池留给国君公室。再往后,公元前369年,韩、赵、魏将晋国最后的绛都、曲沃两地也彻底瓜分了,并将国君晋孝公和他的公室族人赶出了绛都。这就是“三家分晋”。
  如何安置国君家族?这毕竟是韩、赵、魏三家曾经侍奉了八百年的主子。最后,可怜的晋孝公被韩、赵迁至“纯留”(就是今天的长治市屯留区),还允许他保留晋国国君的名号,继续祭祀晋国宗祠中的列祖列宗。但这也不能得到安宁,几年后,韩、赵争霸的战火再次殃及这位可怜的国君,晋孝公又被迁到“端氏”,在今天的山西沁水县城东北。晋孝公去世,他儿子晋静公继位后第二年,终于被韩、赵两家废掉国君名号,毁掉了晋国公室的宗祠。从此,晋静公沦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晋绝不祀”。几年后,又因为战乱被迫再次搬家,又迁回屯留,被安置在另一个村子里。第二年的一个夜里,晋静公在这里被自己的妃子害死,为绵延600多年的晋国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但晋静公的后代就在这个村庄里定居,一代代繁衍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姬村”。
  据《姬村村志》记载:今天,姬村仍有很多人家是姬姓,还有一些姬姓村民迁到了周围其他村子。很多姬姓人给男孩取名为“继周”“承周”“显周”“存周”“续周”等。很显然,他们没有忘记自己身上流淌着三千年前周朝王室姬姓的血脉,是春秋霸主晋国公室的后人。
  我不是历史专业的,但对家乡春秋晋国那段辉煌很感兴趣。这次机会难得,就计划办完事儿后“顺路”拐到屯留区姬村探访一番,看看晋国国君的后人们,在两千六百多年后的家园,看看那位悲剧国君晋静公的后人在新时代的生活。
  顺着手机导航的指引,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一路找过来,远远地看到路边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姬村”两个红色的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下车走近,发现“姬村”两个大字的旁边,还有两个小字,“人文”;石头背面也刻着四个字,两大两小,篆书,大字是“姬村”,小字是“古韵”。连起来读,应该是“人文姬村”“古韵姬村”吧。
  与当地很多农村一样,笔直的街道,整齐的房屋,沿公路村口的是一排商用房,经营农资化肥等。我走进其中一家,一位大约50岁的男子用浓重的当地口音问我做什么。当我说明来意,询问他这个村是不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居住过的,男子脸上显出茫然的神色,摇摇头,应该不知道我在问什么。
  我觉得可能自己问得比较唐突。就仔细告诉他,我听说你们村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子,两千多年前有个晋国的国王,——为了让他明白,我就借用了“国王”这个词——在这里居住过,最后还死在这里了。你了解这些事情吗?
  他明白了我的来意,但还是茫然地说:“我没听人说过这些事。”
  我又问:“那你们村里有没有很老的古建筑,比如庙宇啊、老屋子啊,有没有这一类文物古迹?”
  男子眼前一亮,用手指指村里:“你从这条街一直下去,顶头儿往南拐,顺着油路再到顶头,就有一个古庙。你去那边问问,那里的人可能知道吧。”
  向他道了谢后,我就开着车按照他说的一路找进村里。一直快要出村了,找不到那人说的油路。于是,停车又走进旁边一户人家询问,一位年轻人回答说,就是从跟前这条不宽的胡同里拐过去,一会儿就到了。
  再到尽头,倒是看到旁边有一处主体倒塌、只残存破旧门楼的老式房屋建筑,与周围的房子风格很不一样。
  下车走近看,发现这建筑虽然老旧,但只是普通民居样式,看上去最多也就有几十年到一百年左右吧。走到跟前,只见残垣上张挂着当地县政府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牌,上面有“姬氏一号民宅”的字样。落款时间是:2005年7月1日。
  不远处有三四位村民在大门口乘凉闲聊。看到我在老房子前驻足,其中一人就问:你是要修这老房子吗?我笑着回答:不是,我是外地的,听说你们村是一个有故事的老村子,来参观的。又问他们知道不知道晋国国君的历史故事。他们都说,没听过。
  我只好再问:你们村有个古庙,在哪里?
  一位中年人站起来,走了几步,给我指路:顺着这路绕过去,很快就看到了。
  于是我开车继续向前,绕过一片民居房屋群,果然看到前面一座古庙宇建筑,建造在高高的石台基上,大门前是十五级台阶,气势很是宏伟。
  这时发现,一位老人正在旁边的草坪上喷施农药。于是走近询问,老人指着一个石碑,说:这庙宇叫做“宝峰寺”,现在里面没人,进不去。他又示意说,北边不远处路边墙上,有字有画,是宝峰寺的历史故事介绍。
  我只好收回即将登上大门前台阶的步子,遗憾地看了看紧闭的大门。台阶下旁边有刻着“宝峰寺”大字的石碑。我就绕着寺院墙外转了转,从墙头看进去,院里的建筑,却只能看到上面一小部分。回来后查资料才得知,这宝峰寺很有来头,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明成化、清乾隆年间修葺,算来有七百四十多年历史了。里面的古代建筑艺术、壁画艺术都很珍贵,但当时却很遗憾无缘进去一观。
  于是,按照老人的指点,走到北面路边,墙上果然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和彩色的人物故事绘画。记载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相传,元朝的时候,姬村曾出过一位名叫姬玮的大孝子,后来考取功名做了宰相。因长期操劳国事,十多年没有回家乡探亲。母亲十分想念远在京城的儿子,就一心想进京,看看京城里宫殿的模样,但因为年迈体衰,经不起长途舟车劳顿,一直没有成行。在手下人的建议下,宰相姬玮就召集工匠在老家姬村西头,模仿京城的皇宫,为母修建了一座缩小版的宫殿。此事被告发至皇帝那里,称其私建皇宫,企图谋反。朝廷就派官员到姬村调查。幸得朋友出谋划策,将十里外的王村的宝峰寺(今崇福院)的佛像和匾额搬回姬村,放置在刚建好的宫殿里。调查的官员来了,看到宰相为村里修建的是一座庙,并不是宫殿。宰相姬玮一家才躲过了灾难。后来,这座宫殿就被称为“宝峰寺”。
  这个民间传说很生动有趣,但与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没有关系。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太久耽搁,我只好带着几分遗憾,告别姬村,踏上返程的路。我想,如果时间宽裕,可以寻访当地的文史界专业人士,或再多找找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一定能有收获。但忽然又想,那也不必了,我其实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看到了姬村人建起了自己美丽的家园:一条条笔直平整的大街小巷,一排排漂亮的房屋,沿公路农资百货门店里,人们忙碌着打理生意,有村民在街头悠闲地聊天,寺院、姬氏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村民自豪地守护着美丽的传说……
  如果晋静公在天有灵,看到后人们再也不用像他那样恓惶地奔波、逃命,而能有今天幸福安闲、充满希望的生活,一定会欣慰和羡慕的。

秦明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1-29期

  • 第2024-1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