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别报道

住在村里头 感动在心头 笔下有写头

  在山西的媒体方阵中,有一份报纸叫《山西农民报》,有一群记者都姓“农”,赢得了农民的真心喜爱。他们坚持住村采访,入农户,住土炕,蹲地头,访民情,建立了“农民朋友圈”,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好新闻,成为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乡村的夜,那么幽远。炎夏正热,虫声唧唧,从四面八方传来,潮水般涌动,似在耳边聒噪。一钩弯月悬在碧空,像一叶天河的渡船,在浩瀚的太空漂浮,无端勾起思念之情。
  《山西农民报》记者白慧磊从太原来到永和县阁底村采访,没有一点城里人的“特征”,不住宾馆,不挑饭店,吃住在村支书张风林家里。他决定次日凌晨跟随张风林到县城卖香菇。从繁华的城市乍然来到小村,躺在农家土炕上,好像身处另一个世界。他有点兴奋,还有点好奇,久久不能入睡,对于赶早市充满期待。他了解农民培育香菇的艰辛过程,从准备木屑、麦麸、玉米芯,按比例混合,接种,发菌,到出菇和储运,不知花费多少精力。他们精心侍弄,细致看护,生怕有一点不小心,而影响香菇的生长。明天,将要把香菇运到县城销售,用汗水换来财富,他甚至比农民还高兴。
  天蒙蒙亮,白慧磊听见院内一阵响动,张风林已经起床了。他一骨碌爬起来,简单洗漱一下,就与第一书记张琼、村支书张风林、技术员葛庆忠等人来到香菇种植基地,从冷库中搬出五筐香菇,一起去县城赶早市。
  当时,阁底村有贫困人口447人,原先的红枣产业因连年自然灾害而一蹶不振。从省城来的女干部张琼担任阁底村第一书记之后,因地制宜,帮助发展大棚香菇产业,联系省科协和食用菌专家提供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打开了市场销路,香菇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孵化器”。
  阁底村离县城约30公里,路上翻越几条深沟。一群赶往县城的人兴奋地说笑着,他们的声音在旷野里无所顾忌,悠悠荡荡,传到很远的地方。脱贫攻坚是艰巨的任务,他们起早贪黑,紧张忙碌,销售香菇,换来财富,贴补家用,供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小小的香菇,寄托了庄稼人对于生活的希望、未来的期盼,也承载着第一书记张琼的愿望。
  行驶在乡路上,车速并不快。白慧磊坐在车上想,此刻,也许有多少城里人还在梦乡,而农民已奔波在山野间了,致富的出路还有什么?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一旁的张风林说:“白记者,睡在土炕上踏实吗?当一次农民感觉怎么样?”
  白慧磊说:“睡在土炕上,确实感觉不一样,卖香菇实在辛苦啊!”
  张琼接话道:“我第一次在乡下睡得也不踏实,习惯就好了。慢慢地你会发觉,越走近基层、亲近农民,才能读懂乡土中国,做好我们的工作。”
  白慧磊对张风林说:“这次住在你家,让我真正走近乡村,闻到泥土味,体验到真实的乡村生活,这和蜻蜓点水似的采风大不一样!”
  早晨6点30分,一行人到达永和县城,早市上已经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白慧磊和张风林等人选了一个地方,把香菇筐子摆好销售。人声嘈杂,张风林大声叫卖,夸赞香菇的质量。人们听说是阁底村种出的香菇,纷纷掏钱购买,一个多小时就销售一空。
  张风林对白慧磊说:“咱村的香菇产量大,品相好,多数被外地客商和超市订购,剩下的就在早市卖。因为名声在外,所以卖得快!”
  张琼说:“当初种香菇缺资金、缺技术,农民不理解,经过三年努力,终于突破瓶颈,香菇产业终于越做越好,每个种植户可增加收入1万元,村集体可增收5万元。”
  白慧磊跟随农民卖香菇,虽感觉累,但内心却十分充实。他体会到住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吃苦流汗,才能真正了解农业,感受农村发展的脉搏,听到农民的心声。


  2016年6月,记者金建强和柳飞,开着私家车去沁县王家峪村住村采访。他们进入沁县境内,没有休息片刻,直接赶往村里。谁知,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铜钱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地上,瞬间,茫茫雨雾吞没大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生地不熟,怎么办?他们没有犹豫,在雨中艰难行进。偏偏又赶上当地修路改道,又不认识近路,两人只好打开导航开车。乡路坑坑洼洼,还有积水和水坑,轮胎不时打滑,他们小心翼翼往前开,10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7个多小时!
  赶到王家峪时,天色已经不早。车进了村,村委会主任杨石平吓了一跳,又是修路,又是瓢泼大雨,有什么天大的事情,非要冒雨赶来?
  杨石平见两人又累又饿,就安排到饭店吃饭。他们说:“杨主任,千万不用安排,简单吃点就行,晚上还要采访呢!”于是,两人在主任家里吃了碗面,这就是记者的“工作餐”。饭后,两人连夜走村串户采访,写出了通讯报道,几天后在报上发表。杨石平作为村委会主任,接待了许多记者,有大报的,有小报的,他有点诧异,从没有见过这样的记者!
  节日期间,陪家人逛逛商场,转转公园,吃吃美食,甚至到风景名胜旅游,何乐而不为?2023年“五一”劳动节,《山西农民报》社社长米厚民在家里坐不住,他听说乡村医生贺星龙的事迹,决定去黄河岸边采访。他与记者柳飞从太原出发,疾行300公里,一气赶到大宁县太古镇乐堂村。
  他们进了贺星龙家,正赶上吃午饭,恰巧贺星龙的手机响了,有病人叫。只见贺星龙放下碗筷,背上药箱就往出走。米厚民和柳飞顾不上休息,二话不说,随同一起出诊。山路崎岖不平,贺星龙骑车飞快,只怕耽误病人。来到老乡家里,病人一见贺星龙,马上眉头舒展,痛苦似乎减轻。贺星龙仔细诊断开药,七十多岁的病人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天下午,两位记者跟着贺星龙上塬下沟走村串户,陪同出诊,先后去了五位患者家里。虽然艰险的山路让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是他们见证了贺星龙在村民中间的人气,记录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体会到贺星龙的精湛医术和可贵医德。
  夕阳西下,米厚民与柳飞终于回到乐堂村卫生室,写出了鲜活的新闻稿《随乡村医生贺星龙出诊》。作为新时代关注“三农”的记者,如何挖掘新闻,写出感人的报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这一深刻的命题,那就是进村庄、入农家、下地头、看现场,亲眼看见、亲耳聆听、亲身感受、亲历采访,挖出来带着泥土味的新闻。


  住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品味雅致的艺术情趣。乍然来到偏远的乡下,你是什么感觉?
  2016年6月,记者张美丽去阳高县大泉山村采访,了解贫困户的生活。她走进村委会,详细询问贫困户的情况,走进农户家里,倾听他们的心声。一天下来,人也累了,腿也乏了,腰也酸了。村委会主任给她安排住宿,想找个家庭条件好点的人家,不料,张美丽婉言谢绝,她选了一个最特殊的贫困户家里住下。
  她坐在农家院,喝着小米粥,吃着农家菜,感觉这才是贴近农民的采访。晚上,张美丽与74岁的郇桂英老人住在一条土炕上。带窗花的窗户,印着花卉的被子,老式的长枕头,周边的炕围画,硌人的硬炕,处处流露着乡村气息。张美丽有点不适应,又带着新奇感。她与老人拉家常,促膝谈心,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乡村老人啊!老伴钱巨脑出血做过开颅手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儿媳妇因病去世,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有个孙女罹患先天性心脏病,早早离开人世。
  张美丽一边与老人聊天,一边听她讲述,听到动情处,陪着老人一起哗哗掉眼泪。她得知郇桂英在扶贫干部帮助下开起农家乐,当上村里保洁员,独自撑起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战胜多少心理的痛苦,才能走上脱贫道路啊!她敬佩老人的坚强乐观,为老人出致富点子。她认识到,脱贫攻坚战真的是一场硬仗,既要加大“输血”渠道,也要增强“造血”功能。之后,张美丽就完成了感人的脱贫攻坚通讯报道。
  郇桂英对人夸赞:“记者坐在咱家的土炕上,又讲政策又交心,不像是城里人,像咱自家闺女。”自此二人结缘,彼此牵挂。2023年12月6日,张美丽第三次来到大泉山村,郇桂英喜出望外,拉住她的手连声唤作“闺女”。临走时,张美丽掏出200元钱,硬塞给了郇桂英的老伴钱巨。钱巨将一个大红苹果摁在张美丽手心:“闺女,路上解渴吃。有空就来家住上几天。”张美丽通过采访,和郇贵英建立了特殊的感情,像亲人一样来往。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多年来,《山西农民报》的17名记者坚持住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了右玉、兴县、安泽、沁源、岚县、左权、武乡、云州区等59个县市区的101个村庄,行程超8万公里,采写了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获得了许多荣誉,真正让报纸姓“农”。住村特刊《走进贫困村》荣获2017年度全国农民报好新闻特等奖。
  山西农民报社编委会一班人蹚出新路子,焕发新气象,田间地头、脱贫攻坚、中国农民节、“三农”一线,都有他们的影子,报纸订数持续上升。社长米厚民说:“我们坚持住村采访,用微薄之力助力‘三农’,赢得基层群众的信任。”来自农民的信任支持,正是“三农”媒体人的力量源泉。副总编辑刘桂梅说:“住村采访以来,报社全体记者沉下去,蹲到村,嵌入式采访。把镜头对准百姓,把版面留给农民,坚信最好的故事发生在基层,最接地气的报道才有温度。”
  《山西农民报》是新中国第一张农民报,扎根“三晋”黄土地已有75年。报社全体记者坚持9年住村采访。正是这样的住村,这样的坚守,这样的采访,这样的脚踏黄土地,才使《山西农民报》与农民心连心,真正沾着土气、接足地气、夯实底气,才会有农民口中“咱报”的亲切称谓。

宁志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07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