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动科院“特”“优”工程项目

构建起“肉牛养殖+粪污利用+绿色种植”农牧循环模式

  本报讯(记者张美丽)“在山西农大多位专家的指导和项目推动下,从肉牛种质资源的提升到标准化养殖技术,从粪肥发酵高效利用,再到玉米高产种植和蔬菜绿色生产,集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对持续推动我县‘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实施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日前,和顺县副县长焦瑜说。
  和顺是著名肉牛养殖基地县,肉牛养殖产业是全县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和顺肉牛”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年来,“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饲草种植-肉牛繁育-有机种养”的产业模式也是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和推崇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但在实际生产中,优质饲草开发利用不完善、地源性饲料资源利用不充分、肉牛养殖饲料转化效率低、种养结合效率低、粪污随意堆置等依然是制约产业循环高效发展的难题。
  “该‘特’‘优’项目的设置初衷,就是集合我们农大农科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力量,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实施以种地养地相结合、草畜兼顾、种养循环为目标,通过开展和顺肉牛种质资源提升应用、肉牛标准化饲养管理及精准饲喂技术、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牛粪-秸秆高效利用的蔬菜育苗与绿色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玉米优质高产种植与应用5个课题的成熟技术推广示范,多项技术高效结合,多个学科联合攻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起农牧循环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集成技术体系,真正实现以养带种、以种促养、草畜一体、有机旱作的良性循环产业链。”项目主持人、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张元庆教授介绍说。
  根据项目设置,5个课题组分别由动物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高粱研究所、园艺学院、基因资源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等单位的17名科研人员组成;涵盖了畜牧、动物环境控制与健康、动物营养、环境科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蔬菜、农业经济等多个专业和学科;项目组还推广应用了科研人员多项品种技术和发明专利技术。
  根据预期规划,在种质资源提升应用方面,课题组在和顺县建立了肉牛新品种培育核心场,应用实施了肉用繁殖母牛提质集成技术,开展了种公牛与后备公牛选育,建设起优化开放核心群;联合省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及省内大型肉牛养殖企业,以基础母牛或者冻精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和顺肉牛的示范推广。在肉牛标准化饲养管理及精准饲喂方面,课题组建成了肉牛标准化生产示范场,应用实施集成了地源性饲料饲草营养调控关键技术、肉牛精准营养调控和饲喂技术、哺乳母畜带犊放牧补饲与犊牛培育技术;结合生产从繁育母牛管理、犊牛管理、育肥牛管理、饲养工艺、饲草料利用、数据记录与追溯等方面形成标准化饲养管理规程。在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课题组开发了粪污高效处理工艺,推广了粪污高效发酵技术、牛粪粮农牧循环生产模式等;实施了牛粪-秸秆的生态型有机基质栽培技术、农牧循环模式下玉米高产技术等。
  “项目实施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建立了3个优质示范基地,养殖标准化技术辐射肉牛3000头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推广200亩以上,辐射推广3000余亩;粪污综合利用率75%以上,节约肥料成本15%以上;显著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培训农民、种植户、合作社300余人次。”课题负责人程景副研究员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27期

  • 第2024-12-24期

  • 第2024-12-20期

  • 第2024-12-17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