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稷王山,西至黄河滩,一座孤山在中间。”一句民谣形象地概括了万荣县的地形地貌。就在这片幅员辽阔、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盛开着一支支色彩绚丽、迎风傲雪的野玫瑰,云蒸霞蔚,弥久不衰,那就是脍炙人口的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最初流行于万荣乡村,是老百姓一种民间口头文学。讲述者是农民,笑话的主人翁也是农民,有不少笑话主人翁就是讲述者本人。万荣笑话产生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中,短小精悍,讽刺幽默,饱含智慧,富有哲理,每一个段子,都能让人听了放声大笑,逗你一乐。探讨万荣笑话的来龙去脉,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孕育期
农耕与工业文明的冲撞
万荣县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县,没有矿产资源,没有厂矿企业,不通火车,当地农民长期保持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牧歌生活,追求的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但是,万荣农民又普遍尊重知识,敬重读书人,秉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家家户户希望子孙辈通过读书这条途径,成为人上人,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殊的地域环境,农耕文明的思维,有文化脑瓜又聪明,当他们遇到扑面而来的工业文明产物,立刻冲撞出灿烂的火花,万荣笑话这支野玫瑰便应运而生了。
万荣笑话《你们城里人最抠》,说张老汉到省城百货大楼给生产队买了两个马蹄表,正要掏钱,看见柜台内一个小盒里有几块精小的手表,便对售货员说:“同志,我买了你两个大的,你还不给我搭一个小的?”售货员说:“那是手表,比马蹄表贵得多,怎么能搭呢?”张老汉说:“在我们农村,买两个大西瓜,就给搭一个小甜瓜。看来,你们城里人最抠。”
你瞧,万荣人不懂马蹄表与手表的区别,依旧用农村卖西瓜的模式要求人家,人家不依,反而责怪人家最抠,这不就闹出了笑话。
万荣笑话《山里人坐火车》,说一个山里人第一次坐火车,高兴得直拍手叫好:就这么快呀,就这么稳呀,就这么美呀!下车后,他稀罕地从车头一直看到车尾,赞不绝口:“老天爷呀,这家伙还是爬着走哩,要是站起来跑呀,不知道要快多少倍!”他又摸了摸火车下面的铁轱辘:“如果在这铁瓦圈上搭上轮胎打饱气,那还不快日踏(超级快)了。”
这个万荣人首先连声赞叹火车好,表现出对工业文明的欣然接受,然而,他仍然用农耕思维替火车出主意,什么站起来跑呀,搭轮胎呀,自以为聪明,结果贻笑大方。
此类万荣笑话有许多,既反映出万荣人的纯朴、憨厚、争强、好胜、聪明、不服气的一面,又暴露出万荣人目光短浅、贪占小便宜、自私自利的一面。这些优点和缺点交织在一起,面对滚滚而来的工业文明,难以适应,自然败下阵来,弄巧成拙。
这一时期万荣笑话尚停留在口头文学阶段,讲述者可以自嘲,可以取笑他人,可以讲邻居、村里、镇上及县上的趣事,但是仍然感觉万荣笑话不大光彩,传播出去丢脸面,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成熟期
商业文明催生了万荣笑话
万荣笑话真正被重视,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1998年,太原市政协主席董艺(万荣汉薛人)召集几个万荣在并工作人员,商讨审议由马力、屈殿奎、张旭光搜集整理的《万荣72zeng笑话》书稿,笔者参与了审议,忝列编委之一。《万荣72zeng笑话》是万荣笑话最早成书的文字,以原始笑话为主,一出版就洛阳纸贵,受到读者热烈欢迎。
之后,山西日报社驻运城记者站站长管喻,编辑出版了《万荣新笑话》系列丛书,还有不少作者编著出版了各种版本的万荣笑话,甚至产生了扑克、挂历、录像、电话卡、手帕、漫画等万荣笑话系列产品,将万荣笑话推向一个高潮。
在这众多万荣笑话中,农耕文明时期的笑话仅占一小部分,而大量的笑话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笑话的主人翁万荣人,不再守着黄土刨食吃。他们走南闯北,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建工厂,办商店,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货物流通,人员流通,万荣人顺便把家乡的笑话带向全国,又将全国各地的所见所闻反馈回故乡。于是,大潮涌动黄土地,商业文明再次催生了万荣笑话,促成了他的成熟、繁荣。
这些众多的万荣县笑话,讲述者不再局限于万荣人,而是运城人、山西人,还有外地人。讲述的笑话不仅仅发生在万荣人身上,而且发生在许多外地人身上。不论是万荣人的万荣笑话,还是外地人的万荣笑话,均离不开万荣笑话的基因:文字精练,像相声一样抖包袱,令人捧腹大笑,笑声中令人思索,富有哲理。发生在外地人身上的笑话,都能归结到万荣笑话中,绝不会演变成临猗笑话或者广州笑话,这就是万荣笑话的一个特点,即强大的包容性。
万荣笑话《只有一个钟表准》,说伟平到大酒店去会一位客人。他看到酒店大堂里面挂着一排钟表,就走近柜台前去瞅。瞅了半天,他对总台的小姐说:“你们的头头在不在?”小姐问他有何事,他说有个重要的建议要给经理提呢。大堂经理听后急忙来见伟平。伟平指着那一排分别标明巴黎、纽约、东京等地时间的钟表说:“我建议你们把不准的钟表对准了,因为那些钟表中只有一个表的时间准确。”
万荣人已经不在田里刨食吃了,他们进城去大酒店谈生意了。可是,他们仍然保留着小聪明,保留着爱较真的劲儿,喜欢管闲事,自以为聪明,结果又露馅了。
万荣笑话《牛能上网羊也能上》,说长甲镇搞起了一个互联网站,村民们开始了“网上农业”。林林家办了个肉牛育肥厂,他们把自己生产的肉牛质量、价格等信息在网上发布,招徕了许多客户。苗苗是个养羊大户,存栏的羊有200多只。他听说林林的牛上了网,急忙挑选了30只绵羊赶到网站。他说:“要卖羊哩,请把我的羊也上了网吧。”网站的人说:“请把你的销售价格等写成文字,我们马上给你上网。”苗苗说:“羊都赶来了,还用我写吗?”人家说:“哈,你这活羊怎么上网呀?”苗苗说:“林林的牛能上网,为啥我的羊就不能上?”
相信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是苗苗的优点。但是,不懂互联网的知识,硬跟别人攀比,还理直气壮,你说可笑不可笑。比起那些跟工业文明闹别扭的万荣人,苗苗这回面对的是信息时代的文明,农耕文明早被甩掉十八条街啦,他还振振有词呢!
这类笑话表明,万荣笑话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村庄集市,夫妻邻里间,已经发展到了大都市,发展到了各类职场,万荣笑话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衍生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万荣笑话在原来的72zeng基础上,进一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繁衍培植出一批又一批新的笑话,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万荣人讲万荣人张三李四的笑话,张三李四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兴味盎然。万荣人讲万荣笑话,常常讲述者会把自己“搁”在笑话中,讲述的是自己的笑话。新的万荣笑话就这样推陈出新,延续下来。
山西日报资深记者薛礼堂,自己就有不少万荣笑话。有一个笑话说,老薛的儿子在老家做作业,是语文课解词。解到一个词不会了,嘴里念叨:“万马奔腾……万马奔腾怎么解释?”躺在炕上歇凉的爷爷说:“那还不好解释?就是热闹的意思!”
山西日报社驻晋中记者站站长穆哲民,是临猗三管人,挺爱讲万荣笑话。某次,《红军东征》电视剧在晋中拍摄,老穆前去采访,导演见他身高体胖,就邀请他扮演一名阎匪军官。老穆换上军官服,端坐会议室开会,台词只有一个字,阎锡山点名,他起立喊“到!”电视剧演播,报社同志看到了老穆,纷纷向他祝贺,老穆很得意,于是关于老穆的万荣笑话就编出来了。老穆找到剧组导演,说他不愿意扮演阎匪军官,想扮演剧中一位羊倌。导演奇怪,扮军官穿制服,多威武;扮羊倌穿破烂衣服,有啥好的?老穆说,扮军官只给两元演出费,扮羊倌五元演出费哩,他还挨了匪兵一耳光,另加五元演出费,所以想扮羊倌。
各地驻站记者开会,会议间歇,餐桌上,大家讲述老穆的万荣笑话,老穆不但不恼,也不作解释分辩,只是憨厚地笑笑,算是默认了。老穆前几年患病去世,在此向他悼念。
万荣笑话就是这样,由口头文学发展到文字文学;由最初的72zeng,发展到如今浩如烟海的万荣笑话;由爆丑、不愿他人说自己,发展到成为一门显学,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进行研究;由囿于荣河一隅,发展到大江南北甚至中南海;由单一的文字笑话,发展到舞台剧、录音、录像、扑克、挂历、手帕等系列产品。
万荣人应该为万荣笑话而骄傲!山西人应该为万荣笑话而骄傲!
冯印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