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昔阳德润:一碗家常饭的温度

  •   正月里的昔阳德润食堂,蒸汽氤氲。清晨六点半,第一锅玉米面糁糁出锅,金黄软糯的粥面上浮着细密的气泡,像极了老家灶台上的那一碗。土豆丝炒酸菜的脆爽,生腌茴子白的酸爽,老咸菜丝的咸香,还有炸黄豆的酥脆。被年味一再油腻的胃口,得以朴素而温暖的抚慰,唇齿之间,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
      不止于此。香甜酥脆的炸油饼搭配一碗加了卤的老豆腐,一碗加了糖的豆浆,或是一碗清香顺滑的豆面抿尖,还有每人一颗滚烫的煮鸡蛋,足以焐热整个寒冬。
      这是昔阳德润幸福养老服务中心的惠民餐桌,于2024年元月初开始运营。“德润嘉园751户家庭,60岁以上的老人和14岁以下的孩子,一日三餐只要14元钱,而且管饱管好。”食堂负责人郭瑞青说:“我们就是要让‘一老一小’在这里找到家里才有的熟悉味道。”
      渐渐地,想来食堂就餐的人越来越多。昔阳县委书记黄亚平说:“针对民生问题,我们积极回应老百姓所期所盼,将‘老人更幸福,孩子更快乐’作为目标,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扎实推进‘一老一小一智慧’三型县城建设。”
      这个目标让德润食堂餐桌上有了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街巷里的老人踩着饭点来,把一顿饭走成了晨练;忙碌的父母不再为孩子的早餐发愁,安心将稚嫩的手交托给这方温暖的天地。中午时分,饭菜的香气勾住了打工人的脚步。八元管饱的承诺,让豆角焖面、烧肉拉面、鸡蛋炒饼、酸菜抿尖、大米荤素冷热三个菜的套餐,外加一碗清淡鲜香的紫菜汤,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头西斜,下班的下学的在忙碌一天后都来了,热炒、凉拌,酸汤、汤面、小米粥,炒大米、大花卷,满身的疲惫在可口的饭菜里得以放松,夜幕下闪烁的星光亮起了家的温暖。
      郭瑞青常说:“每天吃但总也吃不腻的才是家常饭。”一句平平常常的实在话,恰恰道出了食堂的灵魂——这里不做饭店的精致,只做家里的味道。
      德润嘉园的居民郭永柱每天、每顿按时来,来时还带着一个空饭盒。一问才知,他家有一个八十多岁不便出门的老母亲。“这个食堂实实在在解决了我家一大难题。”这位四五十岁的朴实汉子,摸着后脑勺一脸憨笑:“以前是没好有赖只管填饱肚子,现在老妈每顿都能吃好。”
      这便是民生工程最生动的注脚。
      百姓的幸福指数是什么?德润食堂用一碗家常饭的温度给出了答案:是居家就能吃到的家常,是味蕾不会生腻的满足,是支出没有压力的从容。
      民生的幸福指数是什么?昔阳县委县政府以一碗家常饭的关怀给出了答案:是凝聚民心的举措,是普惠民意的政策,是一只装满民心冷暖、民意喜乐的幸福之碗。

    马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1-24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