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墨韵

一册日记

  • 作者(左)采访牛氏后人

  • 牛氏家谱

  • 牛氏后人牛钟斗(左)

  •   因受河北医科大学收藏教育文物的贾江溶先生的影响,我在淘书的过程中,也特别留心收集清代民国教师学生日记。
      2024年11月10日我在运城学院策划举办杂字研究系列讲座活动,抽暇前往运城关圣文化苑古玩城淘书,在古贝轩古董店看见一册日记,店主介绍说,这是民国时期一位教师的日记。我大致翻阅了一下,初步判断,店主所言不虚,于是跟店主搞了搞价,花一千元将日记收入箧中。

    寻找线索

      这册日记封面左端竖行题写《癸酉年草作日记》,题名下端并钤有“牛宝光”朱文印章一枚。牛宝光应是此册日记的作者。日记本用麻纸线装而成,呈正方形,长宽均30厘米,共计四十个筒子页,竖排毛笔书写,书法遒劲,颇有功力,甚是耐看。日记从阴历三月十一日始,十一月十八日止,中间有人为不连续撕去数页,共记约有243天日记。
      日记从哪里收集的?牛宝光是哪里人?店主说不清楚。日记作为民间文书的一种,知道什么时期,什么地方,什么人记录的,对深入解读这册日记至关重要。于是首要的任务是查到作者的籍贯等相关信息。而查找的重要线索往往就在作者日记内容本身。
      我是从日记中间开始随意翻看的,首先发现一条重要线索。日记闰五月初九这一天作者写道:
      早起为猪采草。在西任南庙,看到院内有碑二洞,皆系为移风义学而立。一为余祖父恐将来教育废弛,学术谬误。一为祖父请赵邑侯金文及批示。始知余祖父建学之苦心,其虑之深,防之远矣。兹者余见房屋倾圮,学宫废弛,念及前人之勋绩尚存,究其事成幻梦矣!实余未免触目伤心,只怨己之无能,不克继志述事。
      这则日记提到作者祖父在西任南庙办移风义学事。好在现在网络查找信息非常方便,于是便输入西任南庙、移风义学等关键词,网络便检索出一条信息:
      东任村牛承禄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在西任村南庙创立移风义塾一所,延师教授周围各村贫民子弟,不收费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灾而废。其父牛维新,邀同本村生员牛瑞年、姚自敬等,再筹资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将义塾迁于东任村后土地行宫,后废于灾荒。
      这段介绍与日记中记载的地点与人名均相符合。到此,确定了牛宝光祖父名为牛承禄,父亲名叫牛维新。到了牛宝光时,已经进入民国,癸酉年为公元1933年。牛宝光担任村中学校的教师,祖孙三代均热心当地教育,可谓教育世家。

    不解之缘

      特别巧合的是,这册日记跟我及我的故乡襄陵还有一些关联。这册日记的第一天,三月十一日,作者写道:
      清明余因前夕在常村与云山谈至达旦,故精神疲倦,是日起晚。午前因众上官坟,始知余始祖讳十四,原籍襄陵人。自元时迁居蒲坡之东任村,未详吾先祖是否避元乱而来之乎。归与堂弟学武在家畅谈。午后习骑自行车,又观我乡旧习,男女迎秋玩戏。
      作者原籍是襄陵人,而我故乡也是襄陵;蒲坡是永济的古称。作者称牛氏家族因避元乱迁到当时的永济东任村(现归到芮城县)。而我的家族在元代之前也姓牛。家族口头流传,我们的祖先因为避祸,在元末明初改姓刘,我和作者有可能是一家。这本日记我能够有缘收藏,似乎冥冥之中它在召唤着我。
      日记当中作者经常提到的村子名称,比如常村、阳城村、阳祖村、东任村、韩村等,经查这些村子属于运城芮城县阳城镇管辖,可以确定日记的作者为芮城县人。期待有一天能去东任村进行田野调查,寻访牛宝光家族后人,了解更多牛宝光的情况。

    探访故乡

      2024年11月23日,我在三门峡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的活动,下午三点在芮城县新闻中心曹飞先生的带领下,驱车前往东任村调查。曹先生做多年记者,人脉广,当他得知我去东任村的本意后,在路上就联系到东任村的姚金中先生,说明我们查访牛姓人家的来意,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东任村,姚先生已经在村中等候,并直接把我们引领到村中牛钟斗先生家。一说起牛宝光日记的相关情况,牛先生非常激动,日记的主人牛宝光是他的三爷,他正在收集家族史料,整理编写《牛氏家谱》。我便把整理好的日记给了牛先生一份。牛先生给了我一份他整理的家谱复印件,并让我查看复制了他保存的家谱原始资料及墓志,带领我们参观了留存下来的牛氏旧居。
      通过调研,和我们之前掌握的信息相符。牛宝光祖父牛承禄,父亲牛维新。通过牛钟斗先生提供的资料得知:牛宝光兄弟三人,长兄谱名文炳,又名坤庆。次兄谱名文煜,又名复庆、仲光,是牛钟斗先生的爷爷。牛宝光谱名文炜,又名天庆,宝光系其字。牛家还保存了三个兄弟1959年游览华山的合影。
      另外根据牛宝光的90岁的小女儿介绍,牛宝光应生于1902年,逝世于1961年,享年60岁。
      其侄儿德崇给他写的行状很是简略,而他1933年的日记却详细地展现了他的真实生活细节与精神世界。有了这册日记,一个鲜活的人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曾经做过的事,一一为我们后来人熟悉,通过阅读,增加了我们的生命阅历以及对历史的真实感知。
      牛氏家族热心村中的教育,从牛宝光爷爷开始,便办义学。在牛家,现在还保留着残损的半块德教碑,褒扬宝光的祖父牛承禄为家乡教育的贡献。根据牛宝光侄儿给他写的行状来看,牛宝光18岁便聘为村里的老师,应该是在1920年,教书11年,到了1931年,实际上,1933年牛宝光仍然教书,给村中学校学生上课。当教师是他最基本的工作。除了国文之外,还兼教算术。此外,他还在家中办了私塾,教他侄儿德昭学习《四书》《五经》。
      日记中记录他热衷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的事。村中有他的学生叫至孝,要上中学,家里困难不让去,他资助了三元钱,帮他渡过难关,期望他学成之后,为社会做贡献。牛宝光传承了他祖父的助学精神。
      牛氏后人介绍说,牛宝光当时在村里也是头面人物。此言不虚,从日记中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村里不管谁家有事,都会请他去。他帮助调解村民矛盾,为村民书写对联、分单、书信及状子,还替村委主任揽下《乡村十年建设计划》的总编辑的工作。从这一年八月初一日起,他担任乡村十年建设计划的总编辑,一直干了三个月始完成。
      三月十四日
      微雨终日。午前,姚吉有来求余拟呈文稿控诉牛希圣等。
      十七日午前历山村张刚刚与杜庄村杨秀华同来校,邀余解说姚在仲之子喜全退亲事。
      廿八日 早为生讲背。午前因杨修成之妻邀余,为伊子写分契。
      四月廿八日晚为苍姓与桂姓写信一封,知该在陆军六一军四0一团二营七连充升庶务上士,现驻张家口。
      七月十三日早往后地摘绿豆。午前休息。午后往道东摘花。晚看《灵寿县志序》,又为牛正泉娶妻写对子。
      除了在村中教学,处理村里的事务外,牛宝光最重要的工作是干农活。干农活,他也是一把好手,锄地,种庄稼,收割庄稼,样样都行,但毕竟从事文化工作。干起活来,也经常感到很困倦,可他却非常勤快。农忙时节,他起得很早,不是去摘花,就是去摘绿豆。种棉花,摘花苗,锄糜子,收大麦,割麦子,打场,锄芝麻,农村里的活,他样样都拿得起。他是很勤奋的农者。
      牛宝光日记中,经常写他非常疲倦,主要是因为他平日事务较多,教学,田间劳作,处理乡村事务。农村娱乐亦少,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苦闷与烦躁心情。
      有时他会去和亲朋野外闲游,或者到集市上闲逛,给他生活平添几份休闲。
      农村里最隆重的文化娱乐是戏曲演出。牛宝光特别喜爱看戏,凡有村落有演出,他都要去观看。地处晋南南端的芮城县,在民国时期主要的剧种有蒲州梆子,眉户以及秦腔。哪个村演戏,他便会带上朋友亲人,到各村看庙会戏,看戏成为他娱乐的难得方式。
      七月初十日
      早为侄背书。午前次兄偕德昭往北曲看戏。
      七月十一日
      午后偕学武弟往北曲看戏。
      七月十六日
      午饭罢,余偕崇山、存定往上卓头看戏。
      光七月份就有多次同亲朋一起看戏的记录。
      除了看戏,牛宝光也去看村里村外新奇的事,一次他听说邻村有一户富裕人家举行葬礼,与众不同,他也慕名去看。也成为他繁忙生活中的一种调剂。看后,他感叹“实余生所未经见”之场面。舞台是戏场,生活无处不是戏场。
      牛宝光是十分健谈的人,喜欢交友,喜欢与人聊天,与亲人聊天,与朋友聚会,这是他难得的娱乐放松的生活,往往与亲朋聊到通宵达旦。
      牛宝光在日记中还回忆了,1932年他外出工作,因遇人不查而惨败,成为终身的耻辱。这次失利改变了他的工作态度,使他更加热爱在村里教书。这本日记真实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面对职业选择的心路历程。
      这册日记真实记录了民国一位教师的日常生活细节,是研究民国时期晋南社会生活和教育生态的珍贵资料。
      牛宝光芮城东任村有文化的读书人,参与治理乡村事务,属于中国社会阶层中的乡绅阶层。他们似官又非官,似民又在民之上,为老百姓做事,在村中有一定的威望与地位,是联系上层与民间百姓的桥梁纽带,他富有正义心,慈悲情怀,热心村中公益事业,对他的研究有助于对民国时期晋南乡土社会的理解,对当下乡村建设与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1-24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