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时光印记

最美沁源

  • 沁源灵空山“九杆旗”

  •   去年秋天,我再次走进沁源。
      沁源位于太岳,山绿水清,滩秀谷翠,蓝天白云,莺歌燕舞。城镇在森林里,村庄在彩云间。这里的山川原野如诗如画,多姿多彩,映入眼帘尽是“美丽”。
      山上山下五彩斑斓。松林的绿,枫叶的红,罗兰的紫,金针的黄,还有梯田、堰地里悄悄变颜色的大秋作物,吹来的风都带着芬芳,有种香香甜甜的味道。
      沟里沟外秀色漫溢。溪水欢歌,小草荡波,蝴蝶、蜜蜂竞相展翅,野鸭、鸳鸯窃窃私语,不时雾气氤氲,彩虹兀起,仿佛踏进喧闹的舞场。
      车子盘山转,驶向一高处,抬头瞬间豁亮起来,花坡到了。好宽好远的坡,踮起脚尖望不到边;好多好看的花,就像天上撒下了星星,满目灿烂。远处彩旗飘飘,人声鼎沸,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射箭,有的骑马骑骆驼,有的踏着节拍跳舞,还有的要过羊工手里的鞭子,挥舞着体验放羊的乐趣。
      云朵徐徐飘来,与没边没界的草儿花儿亲昵在一起,眼前呈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画面。我不由心情陶醉,想起了童年时家乡羊群出征的热闹景象。
      收罢夏,羊卧完麦茬地,农业社为羊工们过“六月六”。炒菜上盘,大碗喝酒,羊工们吃饱新麦面馍馍和猪肉烩菜,甩一声鞭子,赶羊出发了。去哪儿?去沁源!等秋天回来,几群羊膘肥体胖,羊工们脸上绽放幸福。
      入了冬,生产队饲养室增添牲口,哪里买?去沁源!沁源的牛个头大,骨架壮,有力气,拉车犁地一溜小跑,乡亲们喜爱。自那时起,沁源在我心里,一定有草肥水美的天然牧场。
      一声喇叭,把我从“童年”唤了回来,上车下坡,转弯进村,一块写着“沁源闫寨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的铜牌吸引住我。啊,这里就是我向往已久的闫寨!下车进门,两个院十几孔土窑,地方不大,承载着厚重,抗战时期被称为“小延安”。自我记事起,常听村上的党员、干部念叨:“去一次闫寨,长一次能耐,壮一次胆量,打一次胜仗。”建立地下党组织,组建民兵队伍,打鬼子,除汉奸,都是从闫寨学来的。尤其是参加闫寨培训回来的民兵骨干,学到了配炸药、做地雷、造手榴弹的技术,他们动员全村的木匠、铁匠、石匠上手,鼓捣出一堆自称“土老虎”的硬家伙,参加县武工大队组织的一次伏击战,竟然显示神威,炸死几个鬼子,为乡亲们出了口恶气。
      那一面面黑墙,一铺铺土炕,一张张破桌,一条条长凳,一盏盏煤油灯,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这里曾经的非常岁月和非常环境,印证着这里曾经的非常人物和非常战士,彰显着这里曾经的非常壮举和非常功绩,诉述着这里曾经的非常作为和非常故事。
      夜宿县委党校,晨起看到对面墙上的“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九个大红字,在旭日映照下格外耀眼。这是当年毛主席对沁源围困战的高度赞扬,延安的《解放日报》刊登长篇通讯介绍,并发表了重要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
      据史料记载,1942年10月,为反击日军冬季大扫荡,与侵略者展开持久战,沁源县城及周边32个村庄的1.6万群众,响应组织动员,服从军区安排,填死水井,炸毁碾磨,弃城离家,转移进山,运走全部粮食,带走所用物件,把日军围在一座空城,困进一座死城。经过两年半野人般的生活,苦熬苦斗,攻坚克难,终于赶走了盘踞在这里的700多日本鬼子,取得最后胜利。在当时8万人口的沁源县,没有一个人当汉奸,没有一个村给日军建立维持会。
      面对生与死,沁源人民的舍家取义可歌可泣,创造了战争史上坚韧不拔的典型范例。不惧血与火,沁源人民顽强抗敌可敬可爱,书写了人类史上威武不屈的悲壮史诗。
      车子驶往沁源途中,同行的一位作家讲起沁源军民保护《赵城金藏》的传奇故事,令我感叹唏嘘。
      《赵城金藏》何以了得!这是一位叫崔法珍的上党民女,为感念佛恩,断臂募资,聘请平水雕刻高师,历时30年刻印完成的一部佛教经典。全书6980卷,6000多万字,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医学、建筑诸多领域,今存4000多卷,全世界只此一部,因此被视为珍稀之宝,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因为是宋代第一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其刻版于金朝时期,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广胜寺而得名。
      1942年春,侵华日军企图抢劫这一稀世珍宝,暗中侦探,重金贿赂,在收买僧人失败后,派兵进寺,翻腾搜寻,由于经卷封存在飞虹塔的隐蔽处不易发现,才没有得手。太岳军区首长得知这一情况,一方面电告延安,一方面周密部署,组织了上百名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借助月色潜入广胜寺,在高僧的指引下登上飞虹塔,紧张搬挪了4个多小时,把这里所藏的4957卷经书全部取出,装箱驮运。当日本鬼子发现后,《赵城金藏》已安全转移到沁源山里,存放在聪子峪峡谷的一个封闭的小煤窑。抢运路上牺牲了8名战士,但是保住了祖国的文化瑰宝。这部佛教经典,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古籍修缮项目,现存于北京图书馆。
      从沁河源头返程,路过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秀丽山村,我知道连云山故居到了。上坡,拐弯,走进一个小院,两孔小土窑,两间小西房,秋阳疏影,雅致清丽。旁边的村支书连世军打趣道:“别看这院小屋小,走出去的人志向大,名气大。”他在夸院主人,我信服。单说老连所创造的“三个第一”,更让我佩服。
      是他,第一个建议建立深圳特区。
      1962年秋冬之交,深圳发生了大逃港事件,时任人民日报社军事组组长的连运山前往采访。他跑了100多个村子,走访当地渔民,把看到听到的情况,如实写了4篇内参,交新华社编发,上送中央高层领导。其中一篇文中写道:“建议划一个地带,大致是沙头角至大鹏湾、蛇口、深圳一线,沿香港九龙纵深的50公里列为特殊区域,给予各种优惠,争取物价与香港大致相同,取消一切购物券,自由买卖。”在当时大讲特讲阶级斗争的背景下,敢于从实际出发反映实情,表达民意,足以见一个记者的良心和胆识。时隔17年的1979年4月,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与广东省委两位负责同志谈话时,首次提出了兴办特区的思想。老人家说:“在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办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路来。”
      一位记者的建议,一位伟人的思想,是何等的相似,又是何等的顺应民心和发展潮流,可谓石破天惊,堪比开天辟地。
      是他,第一个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宣传雷锋。
      1963年元旦刚过,连云山去长春采访,路过抚顺。这里的市委书记沈越告诉他,有个叫雷锋的战士因公殉职,事迹非常好,牺牲后人们自发送葬,并邀请他一块去听宣传雷锋事迹的报告会。会上,作报告和听报告的人都声泪俱下,他更是泪眼婆娑,不时哽咽。会后,他到雷锋所在连队和他担任过辅导员的学校了解情况,看了雷锋的遗物和几本日记,并找汽车班的战友座谈,发现大家对雷锋都非常敬重。他认为,雷锋的境界已超出忆苦思甜典型的水平,在他身上所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崛起的社会风尚,一个时代孕育的精神风貌,应该把雷锋推介到全国。回到北京,他把带回的雷锋图片、雷锋文章和雷锋日记摘抄,交给总编室主任张潮和值夜班副总编辑李庄,并亲自联系,用电话记录下新华社记者采访的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并于1963年2月7日在《人民日报》的一、二、五三块版面上隆重刊登。由于这一重大典型的推出,未报上级审批,有关部门一位领导要处分连云山,被李庄和张潮挡住。几天后,中央七位领导为雷锋题词,处分的事默然了之。
      是他,第一个证明最先到达美洲的人是中国人。
      西方人自诩他们最先到达美洲,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紧锣密鼓操作,要在1992年举行活动,纪念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最先到达美洲500周年。恰在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谁先到达美洲——纪念东晋法显大师到达美洲1580年》一书,作者连云山。书中搜集大量史料,列举确凿证据,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最先到达美洲的是中国人,这个人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法显,比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要早1080年。这本书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戳穿了“哥伦布最先到达美洲”这个大笑话,使西方一些国家将要举办的纪念活动悄然收场,而且拨开迷雾还历史本来面目,纠正了西方人几百年来以讹传讹的傲慢和偏见,改变了世界文化对这一事件的认知格局。
      做客梨花村藏书楼,也别有一番雅趣。满楼书柜,珍藏着上万册中外名著;遍墙书画,张挂着近百幅名家墨宝。据沁源县融媒体记者南宇清介绍,这是已故作家杨栋生前的藏书,他参加工作后挣的工资,几乎全用在买书和创作上。我说,一个山谷里的县城,有这样一处书香宝地,对于引导全民读书是推动。小南兴奋地回话,这要感谢县里的支持,在纪念世界读书日的四月天,把作家生前的乡下藏书楼迁进城里的县委党校,为书迷们营造了方便读书的环境。
      坐在藏书楼,品着清茶,观赏群书,仿佛在聆听作家们谈艺。赵树理、马烽聊“山药蛋”,孙犁、刘绍棠聊“荷花淀”,李准聊“李双双”,柳青聊“梁生宝”,魏巍聊“可爱的人”,王蒙聊“青春万岁”,刘震云聊《一句顶一万句》里的曹青娥是沁源媳妇,葛水平聊《河水带走两岸》是记录沁源的乡土文化……那种氛围,让你感受着创作的玄妙,享受到文学的绚丽。
      窗外传来悠扬的旋律,是沁河公园的音乐喷泉召唤客人。天空的晚霞,映红了沁河清粼粼的水面,在歌声和风声的交响中泛起圏圈涟漪,灵动好看,妩媚诱人。石坝石堤,石阶石柱,石径石刻,石板广场,庄重而不失雅致;花园花池,花卉花篮,花路花径,花山花海,美丽又彰显文化。各种姿势的鸟儿跳跃展翅,多样形态的树木伸枝展叶,托起七彩新景,迎来八方游客。县水利局的同志自豪地说,沁河公园月牙形,一年四季响叮咚,楼下筑起大氧吧,居民康养城美容。是啊,5.7公里滩涂滋养天然生态,三晋大地一颗明珠;7.6万居民享受湿地风光,神州天空一道彩虹。
      那天我们还得知,刚刚落幕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沁源入选“2024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同行的人们纷纷称赞实至名归,热烈鼓掌送上祝贺!
      返程路上,车里的人游兴未尽,礼赞声声:沁源没有虚行,山美水美人更美。

    王占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4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7期

    • 第2025-01-24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7期

    • 第2025-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