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假期过后,主产区粮食贸易加工企业陆续开工,玉米、大豆等秋粮购销市场日趋活跃,在多重利好因素下迎来“开门红”行情,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去年秋粮丰收上市后价格震荡走低,近期企稳回升,粮价波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走势如何?
多位专家意见表明,此前国际低价粮食的非必要逐利性进口,是导致去年国内粮价下行的重要原因。目前这一外部因素正在明显缓解,同时多项调控政策持续发力,加之我国宏观经济韧性强,下游消费及市场预期向好,使得春节过后粮价普遍上涨。
去年粮价持续下跌主要原因
2024年我国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秋粮上市后价格跌幅加大。
探究此轮粮价下行的原因,进口冲击是关键因素。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首席分析师王洋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紧平衡,个别品种产不足需,需要进口来满足。但由于逐利性进口高位增长,超出了产需缺口,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应压力,导致短期国内粮价大幅下跌。
农业农村部大豆市场首席分析师殷瑞锋认为,2024年我国大豆产量2065万吨,继续高位丰产,但国际价格大幅下跌、进口过度增长,直接拉动国内大豆价格走低。受全球大豆增产预期较强影响,国际大豆价格自2023年年中开始震荡下跌,目前已经跌至近四年的低点,刺激进口高位增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慧也认为,粮食进口量越多,与国际市场联动就越紧密,对国际粮价波动就越敏感。2023年以来我国进口粮食量增价跌,不仅直接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应量,还将国际低粮价更快传导到国内,引起国内粮价下跌。特别是在当前国内粮食连续增产的背景下,进口粮食的增量对市场运行的冲击更加显著。进口传导背景下,市场主体“买涨不买跌”,建库趋于谨慎,流通环节储粮水平偏低,加之房地产投资下降,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食品需求阶段性偏弱,也加大了粮价下行压力。
利好因素叠加市场企稳回暖
粮食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既要避免“米贵伤民”,也要防止“谷贱伤农”,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为稳定粮食市场,我国已逐步建立健全包括最低收购价、储备轮换、关税配额等在内的一揽子调控政策体系,各项政策措施在应对近期粮价下跌中协同发力,效果逐步显现。2025年以来粮价开始止跌企稳,春节过后稳中走强,玉米、大豆价格上涨较为明显,每吨普遍较节前上涨50-100元。
最低收购价发挥“定心丸”作用,对稻谷、小麦市场价格形成底部支撑。
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农民种粮增添坚实“底气”。202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7元、129元和131元。其中,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连续5年上调;2025-2026年当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也确定为每50公斤119元,同比提高1分,连续5年上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持续实施和优化,旨在保证农民种粮的稳定收益,为农民种粮卖粮兜底,支撑了粮价平稳运行,稳住了粮食生产基本盘。特别是在近年全球粮食市场频繁波动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更是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政府储备发挥“蓄水池”作用,有力提振市场信心。去年夏粮、秋粮丰收上市后,国家不断加大对玉米等关键粮食品种收储规模,有效发挥粮食供需“蓄水池”作用,通过数量调节促进粮价止跌企稳。
2024年夏收小麦上市后价格下行压力较大,中央和地方政府适时停止储备小麦轮出,启动轮入收购;与此同时,中储粮也在各主产区积极行动,进一步促进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企稳回升。
国内外粮价差收窄,粮食进口明显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粮食价差逐渐收窄,进口进入平稳收缩阶段。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明显减少,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所缓解,有利于国内价格企稳回升。从近几个月的粮食进口趋势看,进口量已进入平稳收缩阶段,逐利性进口明显回落,对缓解阶段性供应压力、修复国内市场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经济增长韧性强、潜力大,粮食下游消费逐步向好,特别是春节后玉米、大豆加工利润较好,企业开工率保持高位,短期补库需求增加,纷纷提价收购,使得粮食市场快速回暖。
眼下,我国粮食主产区陆续进入春耕备耕阶段,秋粮购销将迎来小高峰,各地应当采取多维度措施,保障农民顺畅售粮,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奋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为2025年经济回升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基础支撑。
宋文鑫 张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