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处理站通过滤床设备,对我们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后再循环使用,灌溉了景观花园和村里的麦地,约3000平方米的景观花园就建在我家门口,花园里种植十几种观赏植物,成了村民休闲聊天娱乐的好地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下子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图景。”日前,万荣县荣河镇临河村村民杨文婷高兴地说。
让杨文婷和临河村村民受益的“生态公园和处理站”,是2024年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城乡建设学院实施的“特”“优”工程项目——微生态滤床的设计与尾水循环利用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同时受益的还有万荣庙前村。该项目集合了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农业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优势科研力量,由院企合作单位——山西轩浦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设施设备的工程建设。据介绍,该项技术在我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已经成功高效助力150多个乡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多重效益。
“项目实施实现了微生态滤床的建设与乡村景观相结合,微生态滤床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将污水在湿地中自然净化。在这个过程中,湿地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生物群落共同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物质等转化吸收,实现污水的净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尾水的循环利用是另一种重要的节水措施。通过将经过微生态滤床处理后的尾水用于农田灌溉、景观补水等用途,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种两相结合的循环利用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农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项目负责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城乡建设学院副院长甄志磊介绍说。
据介绍,项目在监测污水排放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床体的设计。项目运用植物、基质、微生物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发挥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重作用,提高尾水处理和微生态滤床的设计水平及效率,实现对污水的过滤、吸附、沉淀、粒子交换、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分解,从而能够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高效净化,最终符合灌溉水标准。通过净化后的水分以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又可以被再次利用,通过对尾水利用管网的优化设计和智能化控制,不仅能够发挥尾水中富养分的作用,还能形成水资源利用循环体系。项目将尾水引入实验田,并与地下水灌溉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测定鉴定植物中的成分,验证了尾水灌溉的高效性。
“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在我们村后土祠景区附近打造出了既具有生态功能、又具备观赏价值的湿地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提升了游客的环境体验,为乡村旅游增金添彩。项目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节约了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既符合国家的和美乡村建设政策要求,也符合乡村居民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庙前村负责人王怡宁说。
据悉,项目实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微生态滤床作为一种生态处理方法,比传统污水处理有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这有助于实现农村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目标,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将微生态滤床处理后的污水用于灌溉农田,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升;在很多成功实施微生态滤床技术运行的“和美乡村”,这种景观和设施结合的模式已经成为生动的环保教育课堂,村民亲身参与环保实践,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湿地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得到深化,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