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光印记

家乡的“米齐子”

  巍巍峨嵋岭,悠悠汾河水。我的家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在新绛县中部地带,弯弯曲曲的汾河自东北流向西南,穿境而过,将县境分为汾北、汾南两个地区。在汾南地区南侧,横亘着峨嵋台地北原坡岭,东西方向绵延几十里。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我的家乡是一个充满回忆和思念的地方。在新绛县汾南地区阳王、万安一带的人,乐意把面条称为“齐子”,尤其是喜欢吃“米齐子”。“米齐子”是新绛县汾南地区男女老少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也是新绛县汾南地区红白喜事早饭时常见的家常饭。其特点是色香味俱佳,筋道、滑爽、鲜美,咸酸可口、鲜香软糯,乡土风味尤为浓厚。不论哪家哪户,遇到红白喜事,办事当日早上都会让亲朋好友吃一顿“米齐子”。饭后,开吃流水席,上午十一时左右开正席。至今这个习惯在汾南地区许多村庄没有改变。
  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万安镇柏壁村,这里是秦王李世民屯兵之地。小时候,我常常跟随大人们到亲戚家和邻居家吃“米齐子”,感到香香的、酸酸的,别有一番风味,让人回味无穷。那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是有小精灵在自己舌尖舞蹈似的。家乡的“米齐子”,简直就是对人们味蕾的一次挑战,让人们吃了还想吃。但是,家乡的“米齐子”虽好吃,我却不知道如何做的。
  “冬天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九”。1987年十月初九是我的结婚日。十月初八,还是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但是到了深夜,大雪纷飞,铺天盖地。
  十月初九早上六时半左右,父亲将我叫起床,走到院里,看到银装素裹,洁白无瑕;感到气温下降,寒冷刺骨。我和父亲、哥哥们配合做饭师傅,拿火柱捅开做饭师傅前天用砖和泥垒好的三个旋风炉子,放入适量兰炭,将三口丈八铁锅抬上去,加入甘甜之水。母亲和嫂子们用盆子将小米淘洗干净,端出昨晚泡好的白豆,一并倒入冷水锅中,慢慢熬煮。在锅中水烧开之前,嫂子们将几块豆腐和几个白萝卜、红萝卜切成小长条,把大葱切成葱花、大蒜切成片、鲜姜切成末。同时,哥哥们从面条加工户家中取回70斤压好的细面条。
  七时左右,村里帮忙的人陆续来到,忙碌而快乐地准备着四个小菜,即油烧辣椒、拌咸菜丝、拌红萝卜丝、霸王菜。等小米汤浓稠、白豆熟透后,哥哥们将两口大锅逐个抬放在地上摆好的三块砖上。嫂子们将细面条均匀撒入剩下的一口大锅中,并放入豆腐条、白萝卜条、红萝卜条。同时,做饭师傅把炒锅放在旋风炉子上,倒上少许食油,放入姜末、蒜片、葱花爆香,调料就出味了。经过三翻两煮,面条熟了,做饭师傅把烹饪炒香的姜末、蒜片和葱花以及食盐、鸡精等调料,倒入沸滚的锅里并立即盖上锅盖,听到“滋啦”一声。随着锅里一片沸滚声,扑鼻的香味顿时溢出,沁人心脾。最后再倒入汾南人自酿的柿子醋,撒上一把香菜段,使味道更加浓香。这样,“米齐子”就做好了,不仅味道独特,而且富有营养。
  “米齐子”端锅下火,可以开吃了!先给每桌摆上四个小菜,外加一盘汾南白馍片,七八个人围坐一桌,跑堂的端上一盘“米齐子”上桌。此时此刻,大家垂涎三尺,食欲大增,就着桌子上的四个小菜,大口大口地吃着喝着“米齐子”,一碗不够,就两碗三碗。虽然天气寒冷,但人们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心里热乎乎的,有的人吃得满头大汗……
  家乡的“米齐子”,深深地印在我心里,在我记忆中挥之不去;家乡的“米齐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褪去;家乡的“米齐子”,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我的心田。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家乡的“米齐子”。
  1986年,我离开柏壁村到新绛县古交乡上班,两年后到新绛县委组织部工作,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每逢汾南地区阳王、万安一带亲戚朋友家中过事,自己都会早早赶过去,美美地吃上两三碗“米齐子”。可以说,偶有一尝,情思满怀。家乡的“米齐子”以其软糯口感、醇厚香味、鲜亮色泽、丰富营养成为自己难忘的乡愁!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汾南地区的人们在做“米齐子”时,还放一些猪肉丝、油炸豆腐丝等。这样一来,“米齐子”的味道更让人难以忘怀!
  不管时间如何变迁,不管生活条件如何改善,我都没有忘记家乡的“米齐子”那种独特滋味。家乡的“米齐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一种习俗,更是汾南地区阳王、万安一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月是故乡明,味是家乡浓。家乡是我心神向往的地方,永远是我梦中的天堂。家乡的“米齐子”,有着家乡的气息,更有着家乡的情感。家乡的“米齐子”,祖辈情系割不断,每每回味,让我们更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啊!我爱家乡的“米齐子”,更爱我的家乡。

曾五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8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1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