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上,更体现在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之中。近年来,临县城庄镇将“余事不办”作为移风易俗重点工作内容,为村民的各类喜庆事宜划出清晰红线,全力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努力营造文明、节俭、和谐的乡村氛围。
为“余事不办”建章立制
城庄镇地处城乡接合部,人口构成复杂,辖区居民不同的经济条件、文化素养和风俗习惯,让破除陈规陋习的任务异常艰巨。为了让“余事不办”有章可循,城庄镇各村(社区)通过推广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范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出了具体规范。明确除婚丧事宜外,满月圆锁、庆生祝寿、升学入伍、建房乔迁、商铺开业、百日周年等事宜一律不办。若因特殊情况确需操办,也仅限于家庭成员或直系亲属范围,并且坚决反对收受礼金。这些规定既贴合群众生活实际,又充分考虑到了人情世故,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
为了确保“余事不办”规定的有效执行,城庄镇各村(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会长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成员包括村里有威望、懂习俗、群众信任度高的乡贤和“总管”。红白理事会建立了明确的职责和章程,完善了红白事登记台账。一旦有村民计划操办喜庆事宜,理事会成员会第一时间上门发放告知书,宣传“余事不办”的相关规定,引导主家提前报备。在喜庆事宜操办过程中,理事会还会派人进行监督,确保各项行为符合规定要求,现场拍照留存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让“余事不办”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
让移风易俗深入人心
为了让“余事不办”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庄镇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利用手机微信群、快手、抖音、数字乡村App、农村大喇叭等手段,广泛宣传移风易俗的政策和意义。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把移风易俗的政策规定、好人好事改编成临县秧歌、道情剧、小品、三弦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群众身边。同时,发放主题挂图、口袋书、倡议书等宣传资料,让村民随时随地都能了解移风易俗的相关内容。三年来,全镇向新媒体推送相关内容500余次,张挂刊播标语200余条,发放主题挂图2600张、口袋书1500本、倡议书3000余份,使“余事不办”的知晓率达到100%,践行率也稳步提高。
在推动“余事不办”的过程中,城庄镇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868名党员干部全部签订《城庄镇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喜庆事宜报告制度,主动向组织报备自己及亲属的相关情况。他们以身作则,带头遵守“余事不办”的规定,并积极做好亲属和身边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镇村干部、党员和先进代表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帮一、多帮一”活动,主动为村民提供喜庆事宜的简办服务,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带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让文明新风吹遍城庄
城庄村村民张建飞原本打算给孩子大办十二岁生日宴,城庄镇副镇长王雁得知后,深入张建飞家中进行移风易俗“余事不办”的宣传引导。王雁耐心地向张建飞讲解大操大办的弊端以及“余事不办”的好处,经过一番劝说,张建飞全家认识到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答应不再大操大办,只邀请直系亲属共同为孩子庆祝生日。
像这样的例子在城庄镇还有很多。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育产业发展和有效增收上。
城庄镇推行“余事不办”,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还让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过去,频繁的喜庆事宜让村民们疲于应付,人情消费成了沉重的负担。现在,“余事不办”的规定让村民们从繁琐的人情往来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攀比之风,让乡村社会更加淳朴、文明。
临县城庄镇为“余事不办”划红线的举措,是对乡村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明确规定、强化监督、广泛宣传和党员带头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下一步,城庄镇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余事不办”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广大村民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李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