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夏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20年,享年87岁。祖籍晋国温邑(今河南温县),战国初为魏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堪称一代宗师。
卜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上古三代,“姓”“氏”属于贵族专有,一般平民没有姓氏。以“卜”为姓,概因其祖上曾有人担任过“卜官”之职,故以官职为姓。子夏以周之前的两个朝代“夏”“商”起名取字,既说明子夏的父辈和子夏本人慕先王之德,以“名”抒怀的志存高远,也说明卜氏家族对历史文化的看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应是贵族世家的后裔。
卜子夏出生于春秋末期的士族世家,书香门第。《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所以,子夏应是8岁时就上小学,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学六书、九数。14岁(前493)时,因仰慕孔子,赴东方负笈求学,经人引荐,并通过面试,成为孔子入门弟子。当时,孔子把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卜子夏分在文学科。由于子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7岁时,已成为孔子文学科高才生,23岁就完成了全部学业。其间,前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10年。24岁(前484)时回到鲁国,经孔子推荐任莒父宰,正式参与治国理政的实践。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卜子夏与其同门学子,在孔子墓地虔诚地设帐守孝3年。
公元前476年,子夏32岁时返回故里温邑。次年(前475),晋国魏地卿大夫魏驹(桓子)为延揽人才,聘请子夏到晋国的“西河”一带设教授徒。《弟子传》云;“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西河”是一个地理概念。古代有东河、西河、南河之说。《古史续辨》指出;“古黄河下游自南至北,纵贯今河北省中间稍偏西,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东河;山西和河南省之间的称南河;山西和陕西省之间的称西河。”具体说,西河指从龙门到风陵渡这段200多公里的黄河河段。《正义》云;“西河,即龙门河也。”唐颜师古注文曰;“西河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故曰西河。”
卜子夏选择在西河设教长达55年,并非心血来潮,当然有其来龙去脉;
首先,从内因讲,卜子夏与同门弟子在为孔子守孝期间,与当时鲁国本地的“缙神之儒”,思想主流不合,已有离开鲁地之意。为孔子在墓地守孝三年之后,就起程回到老家温邑。不久,得到晋国魏地卿大夫魏驹及其孙魏斯的邀请,从温邑来到安邑(今运城),开启了西河设教、讲学的漫长岁月。后魏文侯——魏斯,又拜子夏为师,问学辅政。子夏成为“帝王之师”,名声何其重也。魏文侯礼贤下士,对子夏异常尊重,给予卜子夏最高荣誉——帝王师,子夏被其诚意深深感动,所以,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地安心在西河设教;
其次,从外因讲,学术环境较好;子夏设教的“西河”,地处魏国腹地,靠山临水,生产条件优越,民生殷实富庶,生活安定,政治稳定,水陆交通便利,学生往来十分方便,非常适宜儒学传承发扬光大;
再次,西河的重要地位;西河地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影响力,是各国思想、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传播交流和推广。
卜子夏西河设教,长达半个多世纪,其主要心愿是传播、弘扬儒家思想;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以儒家学说、大一统思想,影响各国政治和文化;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安定和发展。卜子夏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倡导“儒法兼容”“经世致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了改革家、法家鼻祖李悝,法家军事家吴起,儒学大家公羊高、谷梁赤,政治家、谋略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为当时的魏国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卜子夏的主要贡献;一是直接参与了儒家学说的创建。儒家学说主要体现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和《论语》等经典上。卜子夏主编《论语》,为《易》《礼》《春秋》作传,为《诗》作序,并促成《尔雅》。著有《诗序》《仪礼·丧服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子夏易传》等多部著作,可以说直接参与了孔子学说、儒家文化的创建。
二是发明章句,创立传统经学。东汉哲学家、文学家徐防考证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就是说子夏在协助孔子整理和传授古代文献中,对上述四经及《易》《春秋》等“六艺”进行了分段、标点、断句。子夏对孔子所删定经书的每一篇都分出章节,判明句、段,更重要的是对“六经”加以注释,解说其“微言大义”,开创了“我注六经”的解经体例。这样才有了真正的“经学”。在此之前,古代文献,不论篇幅多长,也不管内容多庞杂,均不分章、节、段、句,读起来十分困难。所以,子夏是当之无愧的传统经学传承者、奠基人,在我国文化、教育和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是创立“学堂”,培养栋梁之材。子夏“西河设教”,可以说是在西河办私学的第一人。而且,“有教无类”,贫富不论;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鼓励学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所以,教学成果显著,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如上述;李悝、吴起、公羊高、谷梁赤、田子方、段干木、禽滑厘,乃至魏文侯这些经世致用人才。
“二千年教泽长流,莽莽神州,道统固应在东鲁;七十子门墙并列,彬彬文学,师承今尚说西河。”这是卜子夏终老西河的古耿龙门太和坊(今河津市阳村街道东辛封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扩建、重修子夏墓,并碑刻“先贤子夏之墓”,镶嵌在卜子夏墓园内碑亭砖柱上的一副楹联。可以说是对孔子儒家学说的追根溯源和卜子夏西河设教,传承儒学的高度概括。
卜子夏“西河设教”五十五载,治学有方,强国有策,兴文有道。垂范立教,桃李春风;沾溉学林,厥功甚伟;功济当代,惠泽千秋。他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语,作为上海复旦大学校训已逾百年,亦成为河津中学校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数十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的语录,展示在美国芝加哥文化中心;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一词,2500年之后,亦被神奇地高悬于象征世界和平的联合国总部。
卜子夏西河设教、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倡导“儒法兼容”,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他长期设教河东一带的后学王通、薛瑄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卜子夏“西河设教”,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儒家学说得以深入持久地传承和发展,更有力地促进了河东地域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
河津的过往,继卜子夏“西河设教”,桃李满天下;继而,隋唐之际,又有王通“河汾设教”。王通,博学而有济世之才,曾隐居黄河、汾水之间讲学授徒,门人达千人之多。唐代许多开国功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皆出其门下,天下一时以“河汾门下”为荣;金代宰相李复亨在河津东光德村设帐授徒,培养了八百余名弟子;明薛瑄“龙门设教”,创建河东学派;清末民初,河津老城南火巷的周自道(字诚斋),理学渊源,造诣深邃,终生在闻名遐迩的南书院(即文清书院),设教授徒,盈门桃李,名声大噪。驰名全国的爱国主义历史学家、教授乔鹤仙,著名文学家、山西大学首任校长李亮功等,均是他的学生。以致“斯地文气勃勃弥河汾,教泽绵绵贯古今”,兴学育人之风赓续绵延,蔚然成风,致使河津拥有了“文风县”之美誉。
“风拂古耿千重锦,春染龙门万卷诗。”长江后浪推前浪,西河桃李满天下!
李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