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有它独特的文学品性与艺术风格。
对联源于骈文与律诗,初生于五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朝。清代民国时期对联的创作、应用、鉴赏,形成了特征鲜明、影响深远的楹联文化,这一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了装饰、交际、教育等功能,从而达到了鼎盛时期。
直到今日,每年春节家家户户要贴春联;家人过寿要贴寿联;嫁女、娶妻、乔迁、开张等喜事要贴喜联;办丧事要贴挽联。至于各行各业的对联,因行业的丰富性更是种类繁多。名山大川到处都有名胜古迹联的身影,它们装点山水的文化品格,彰显古迹的厚重文化。
对联有鲜明的实用品格,依托节日民俗和人生礼仪、民间婚丧嫁娶、建房盖屋、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商号开张、学生上学等诸事而广泛使用。
清至民国时期,为了应对各种场合的对联张贴的需求,民间对联书写者多备有对联抄本,以供应对。累积多年,全国各地留存下来大量不同时期的对联抄本。抄写者既有名家,也有普通民众,还有初学对联的学生,联语大多是无名氏的作品,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对联作为民间文化集体创作与传承的特征。
每种对联抄本总是某个地域、某个时代的产物,往往烙有某个地域的标志,又有特定时代的印迹。我们收藏到清至民国时期流传山西的对联及帖式抄本五百余册,这些对联抄本有着鲜明的山西地域特色,属于山西民间文献,全面收集、整理和研究山西民间对联帖式文献,具有多重学科及多个领域的研究参考价值,如民俗学、社会学、戏剧戏曲学、教育学、晋商学、对联学、语言学、地方学等。
总而言之,山西民间对联整理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价值与研究意义。
一
山西民间对联记载着丰富的民间习俗与传统文化
贴春联早已成为大江南北重要的春节习俗。辞旧迎新之际,大红对联让千家万户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
对联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形式,正是依托民俗而长期稳固地存在于民间。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对联内容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至民国山西对联抄本真实记载着山西这方水土上的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称得上传统社会的记忆库,再现了商业发展中的农业社会的各种场景,如生意联、戏台联、还愿联、娶亲联、乔迁联、生子联、入学联、拜寿联、丧挽联、拜家堂……
从这些纷繁的对联类别中,仔细阅读,不难发现,每一副对联似乎都是从远古而来的民族心灵密码,拷问着一方百姓的灵魂。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状态,表达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幸福生活的祈祷与祝福,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渴望与期盼。
一副副对联极具市井烟火气息,背后深刻地藴含了山西传统社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
二
山西民间对联为研究民间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
山西民间对联承载着多重文化功能。民间对联是一种学习传统诗文的有效手段。许多抄本是学生学习对联时所抄,字体显得稚嫩,但是他们通过学习对联培养了语感,以此进入传统诗文的殿堂,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为当下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鲜活资料。
民间对联具有交际功能,抄本中庆贺类的对联非常丰富,贺新婚、贺生子、庆寿诞、贺开张、贺乔迁、贺升学、贺毕业等。对联增添喜庆气氛,无论是寄以期许,还是赠以良言,都可融洽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民间对联具有装饰广告功能,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为特定的物件、场合、事件而作,山水园林、宫殿祠宇、亭台楼阁、书室厅堂、商业场所,因对联而增光添彩。
民间对联具有怡情益智的功能,无论文人雅士,还是田间老农,都积极参与对联的创作活动,讲述对联故事,极大丰富了对联文化,人们从中得到了情志的抒发。
民间对联具有民俗展示功能,这自不待言。过大年贴春联是已经相延几百年的风俗,这是对联的主体功能。
山西民间对联文献集中反映了山西民间多样的社会生态和文化样态,为研究山西民间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
三
山西民间对联是研究对联学的重要资料
对联诸美并具,形式上的对称美,内容上的诗意美,书法上的艺术美,主题上的厚重美,创作上的修辞美,极具中国元素,彰显了中国文化品格,体现中国人的审美倾向。
对联自产生之日起,发展至今,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对联极具兼容性、吸附性,思想上继承诸子百家,内容上善于化用经史子集,吸收了骈文、律诗、词曲、散文、古体诗、白话文各种文体的精华,亦庄亦谐,大俗大雅。同时又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主动地与民俗、书法、绘画、建筑、广告、影视、戏曲、小说等艺术相结合。对联在古今文化艺术中融会贯通,纵横渗透。民间对联记录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发展历史、分类、艺术特点及社会功能等值得研究,这是对联学的任务,要研究就得有一手的资料。
山西对联,作为浩如烟海的对联资料的一部分,无疑是研究对联学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些抄本,我们可以梳理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中,对联与百姓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寻对联艺术在民间长期稳定流传的内在因素,并且从现代观念、当今语言文字的格局展望对联的发展和变化。
四
山西民间对联文献为语言文字学研究提供语料库
对联形式活跃,短小精悍,表达随意,既可抒情,也可叙事,既可议论,也可描绘,笔调丰富,兼容各种文体,为我所用,有时如诗,有时如词,有时如赋,有时像俗语、谚语、歇后语,甚至像白话文,深受民间百姓及文人雅士的喜爱。
对联和谚语、格言、俗语、杂字一样,用毛笔书写,与书法联姻,使用当时的字体与书风,因此可以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料素材。山西民间对联抄本对民间俗字、字体变化、民间书法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五
山西民间对联帖式文献为民间帖式研究提供了素材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民间举办红白喜事及其他活动,需要给相关人士送请帖,请帖的格式叫帖式,帖式十分讲究,而且内容繁复。比如在我们收集的《民国文帖》(订婚帖式)中就列有订婚帖式、许婚帖式、会亲帖式、结婚请酒帖、娶妻者自出请酒帖、请新女婿帖、聘女请酒帖、子婿为子娶妻请丈人帖、子婿请丈母帖等一百多种式样类别。
因为请帖使用广泛而频繁,在民间帖式或者单独抄一本,经常也与对联抄在一起,以便应对各种场合下的请帖书写需求。本集刊影印山西民间的帖式抄本,可供研究民间帖式的学者和爱好者参考。
勤劳淳朴善良的山西人民为了生存,一年中四处奔忙,不得休闲,逢年过节遵照风俗在各个地方都要贴上对联,这些对联是底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祝福与祈祷,一副副对联透露出底层百姓久违难得的诗意与豪情。山西民间对联展现了山西的风土人情,从对联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清至民国山西百姓生活的风俗画卷,折射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实态与精神追求。
特定时代的对联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深深烙有特定时代的印迹。山西民间对联折射了清至民国社会风气的转变及民间思想的嬗变。特别是在清朝灭亡、民国初肇的政权交替之际,社会风气、民间思想有了新的气象。民间对联对研究清至民国时期山西底层百姓的思想变化提供了文献材料,清至民国的对联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也同样深深烙有旧时代的思想印记,需要我们辩证地吸收利用。
山西民间对联抄本散落民间,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拥有多重学科的研究参考价值,可供民俗学、社会学、戏剧戏曲学、教育学、晋商学、对联学、语言学、地方学等学科参考研究。同时可以供广告宣传、文化创意、国学传承等领域的部门参考。整理和出版山西民间对联抄本,为研究山西地方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刘涛 张丽娟